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由裘法祖院士提出,已成为我国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杨镇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特别是通过对食管下段与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的解剖学研究,提出了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该术式既离断了食管下段、胃底的曲张静脉,预防和治疗了大出血,同时又保留了食管旁静脉而维持了自发性门腔分流。
1、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解剖学基础――食管旁静脉和食管周围静脉
食管周围静脉属于胃左静脉的胃支。胃支沿胃小弯向幽门行走,与胃右静脉相连,并发出数支进入下段食管壁、胃底壁和胃小弯前后壁,其中向上进入下段食管壁的静脉形成食管周围静脉。
食管旁静脉是胃左静脉上行的分支,一般称食管支。食管支(食管旁静脉)起始于食管胃交界处的胃冠状静脉凸起部,距食管壁约0.5cm的距离,平行于食管向上行走。其左侧发出4~6支穿支静脉,呈垂直状进入食管壁,并与食管壁内的静脉丛相连。食管旁静脉向上穿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与胸腔食管旁静脉相连,然后经奇静脉回流入下腔静脉。
食管周围静脉和食管旁静脉是食管下段管壁外的主要血管。食管周围静脉有多支,分布于食管壁的周围。食管旁静脉一般只有1支,距食管壁约0.5cm的距离,平行于食管上行。门静脉高压时食管旁静脉重度曲张并迂曲成团,与腹膜后和食管下端、贲门胃底区的静脉血管有广泛的交通支,形成食管旁静脉丛。
2、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合理性
食管旁静脉直接起始于胃左静脉,是连接门奇静脉的主要分支血管之一。保留胃左静脉主干以及食管旁静脉,仅离断胃左静脉的胃支和进入胃壁的分支,并离断食管旁静脉的穿支静脉,既能阻断腹腔段食管的反常血流,又可维持机体的自发性分流,降低门静脉的压力。如果不加选择地离断胃左静脉主干与食管旁静脉,就必将阻断门奇静脉间的自发性分流,使门静脉压力升高。门静脉压力过高不仅增加胃黏膜病变的发生率,同时又易促进食管胃底区域形成新的侧支血管,导致静脉曲张再度形成和曲张静脉破裂复发出血。
本术式和传统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保留胃左静脉主干以及食管旁静脉,仅离断其进入胃壁的胃支静脉和进入食管壁的穿支静脉,因而是一种选择性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门奇静脉间自发形成的分流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其分流量是合理的、适量的和符合生理的,它既能维持必需的入肝血流,又适当降低门静脉的压力,从而达到动态平衡,它不同于人为的脾-肾静脉分流术或门-腔静脉分流术,故应予保留。由于在断流基础上保留了机体自发性的分流,可达到分流术和断流术联合手术的目的。
3、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基本步骤
本术式大部分操作步骤同经典的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即:
①行全脾切除术,亦即离断了胃短静脉;
②离断左膈下静脉;
③离断胃后静脉;
④切开食管贲门区的前浆膜,逐一离断食管周围静脉。不同的步骤主要是:
①沿下段食管壁的右侧缘,逐一离断发自食管旁静脉、垂直进入食管壁的穿支静脉;
②切开胃胰襞显露胃左静脉主干,在胃左静脉发出食管旁静脉分支的远端、靠近食管胃交界处胃小弯的胃壁侧,离断胃左静脉的胃支和伴行的胃左动脉分支,并逐一离断胃支进入下段食管壁、胃底壁和胃小弯前后壁的分支。
目的是保留胃左静脉的主干以及食管旁静脉的完整,以保证部分门静脉血经胃冠状静脉→食管旁静脉→半奇静脉的分流。为了进一步增加机体的自发性分流量,在完成上述步骤后还附加大网膜覆盖后腹膜,通过肾周围和腹膜后的侧支循环,建立更广泛的门奇静脉间的交通支。此举配合食管旁静脉的自发性分流,能适量降低门静脉的压力,特别是缓解胃壁的淤血状况,可降低胃黏膜病变的发生率。
但是每1例患者各有不同,变异很多,并非都能保留食管旁静脉,如果它的主干直接进入腹腔段食管,还是应将其离断。有时食管贲门区的曲张血管形成静脉丛或静脉团,不易辨认食管旁静脉的起始端和走向,并难以离断穿支静脉,此时亦应在胃左静脉的起始部予以离断,以确保能阻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反常血流,从而控制有致命危险的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