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应该追踪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1、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两岁,这一阶段是建立情绪智力的开始阶段。也是发展移情能力和情绪协调能力的阶段。其任务是:学说话,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发展肌肉协调能力,认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信任他人等。此阶段学会坐、站、走、跑、摆弄物体进食等。会传达挫败感,也会表达幸福快乐。
2、艾力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学说认为:婴儿期:基本任务是发展自我、他人以及环境的信任感。婴儿需要被爱、被关怀的感觉。如果出现安全感的缺失,会导致疑惑以及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主要冲突:信任对不信任。核心品质:希望。
3、潜在的问题是起源于婴儿期的成年的人格问题可能有:贪婪、贪得无厌,还可能会猜疑、害怕帮助他人、拒绝友情、对爱和信任的恐惧、低自尊、孤僻以及南已形成和维持亲密关系等。
4、儿童早期(2-6岁)主要是提高和他人的相互依赖程度。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肢体运动技能会有显著的提高。其主要任务是:提高自己的情绪能力,包括学会延迟满足。儿童开始知觉到自己和他人在性别、种族和能力水平上存在不同。此期任务还有:学会和他人一起游戏、学会分享、发展同伴关系、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和周围所处的世界相联系,提高信任他人的能力。艾力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学说认为:学龄前期主要特征是:游戏及角色预期。主要建立竞争性和主动性。如果剥夺其主动决定权,他们将会倾向于发展出内疚感。即主动对内疚的主要冲突。
5、其结果:儿童会体验许多消极感觉,如敌意、愤怒、破坏、生气和仇恨等。如果这些感觉不被接受,个体以后就不能接受他们自己的感受。父母亲可通过言辞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态度意见。消极的学习体验可能导致个体对自己自然冲突的内疚感。父母此时的严格教导可能会导致儿童的刻板、强烈抵触、自责以及自我宣告有罪的倾向。
6、儿童中期(6-12岁)儿童开始学习读书、写、算、的时期。他们对自己的性别、种族、文化和能力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样他们对自己的家族、伙伴以及社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了解。此时的关键任务是要发展出移情或学会观点采择。
学龄期的核心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如果没有形成勤奋感,他们就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儿童需要扩展所处世界的了解,并且继续发展出适当的性别角色身份。习得一些学习所需的基本机能。会有勤奋对自卑冲突。其核心品质是:体现能力。
其问题可能有:消极的自我概念、在建立社会关系上存在自卑感、价值观冲突、性别角色认同混乱、过度依赖、害怕挑战以及主动性的缺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