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射频辐射
射频辐射即无线电波,是频率在100kHz~300GHz,波长在1mm~3km的电磁波,属于电磁辐射中能量较小,波长较长的频段。射频辐射按照波长分为高频电磁场和微波,高频电磁场的频率在100kHz~300MHz之间,波长大于1米;微波是频率由300MHz~300GHz的电磁波,波长小于1米。
哪些情况下可以接触到射频辐射
人体可能接触到射频辐射的情况主要是在射频辐射被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时,射频辐射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频感应:高频感应主要是高频热处理的应用,包括焊接,金属冶炼,金属热处理,半导体材料加工提纯等。
2、高频介质加热:主要包括塑料制品的热合,木材、棉纱烘干,橡胶硫化,以及高频热处理农作物种子等。
3、微波的应用:微波被应用于居民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国防军事等各个方面,包括食品加工、烹饪、电视、探测、通讯、雷达导航、核物理科学研究等。
当人接近和使用上述应用射频辐射工作的仪器时就可能接触到射频辐射。
射频辐射的对人体的影响
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方面。
热效应是指,一定强度的辐射照射生物体组织达到一定时间,会导致人体组织局部或全身体温升高,其结果可能损伤人体的器官和组织。这是射频辐射可能导致比较严重辐射伤害的效应,可能造成男性性功能减退,精子质量下降或死精。
非热效应是指,不足以引起人体产热而产生的健康效应,包括辐射对人体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辐射对生物膜直接作用。非热效应可能造成人感觉乏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多汗,脱发,体重减轻等。还可能影响植物神经功能,导致心率减慢或过速,血压下降或升高,心前区疼痛,胸闷等。女性受到非热效应影响可能产生月经周期紊乱。微波辐射的非热效应还可能致使血液白细胞总数下降,眼晶状体点状或小片状混浊。
防射频辐射的防辐射方法
接触大强度射频辐射的人员主要是利用射频辐射进行生产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针对于此防射频辐射的方法主要有:
1、屏蔽辐射源。利用可能的方法,将电磁能量限制在规定的空间内,阻止其传播扩散。一般比较简单地方法有利用接地的铜丝网隔离屏蔽。这和防辐射服原理有类似,即利用金属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接地是为了避免屏蔽网成为二次辐射源。
2、尽可能远离辐射源。在屏蔽有困难时,操作人员可采用自动或半自动的远距离操作;在辐射源周围设置明显标志,禁止无关人员靠近;并根据微波发射有方向性的特点,接近辐射源的人员应选择辐射强度最小的部位,避免从辐射正前方接近。
3、执行规范的职业卫生标准。我国的“高频辐射卫生标准”对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分别做出规定:高频辐射(频率100千赫至30兆赫)电场强度20伏/米,磁场强度5安/米。电子部颁布的“微波辐射暂行卫生标准”规定:一日8小时工作,连续辐射强度不应超过38微瓦/平方厘米;一日总剂量不应超过300微瓦/平方厘米;不允许在5毫瓦/平方厘米以上辐射环境下工作。
4、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必要时接近辐射源的人员应穿戴专用的防护衣帽和眼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