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是以皮肤、肌肉、血脉、关节等处酸麻、重着、疼痛,甚至关节红肿灼热,屈伸不利为主证的一种病证。此病主要由脏腑气血亏虚,正气不足,以致营卫之气不固,风、寒、湿三气,乘虚内入肌媵、经络,深伏筋骨,流注关节而成。任何年龄、性别均可患病,尤以潮湿、寒冷、气候急剧变化的地区为多见。以症状分类,则有行、痛、着、热痹之别;以病位的浅深而分,又有皮、肌、脉、筋、骨之殊。治则重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民间灸法]
1、艾火灸
取穴:肩部:肩s、肩k、肩贞;肘臂:曲池、肩k、外关、腕骨;背脊:大椎、身柱、肾俞、腰阳关;髋股部:环跳、秩边、阴陵泉、居s;膝部:膝眼、阳陵泉、膝阳关、梁丘;踝部:昆仑、丘墟、太溪。
配穴:行痹加肝俞、膈俞:痛痹加关元、肾俞,着痹加足三里,刚陵泉、脾俞;热痹加大椎、曲池。
灸法:艾条悬灸每日1~2次.每穴5~10分钟;或艾炷灸,每穴3~5壮。
2、瘢痕灸
灸法:每隔2~4周灸1次,每次灸1穴,每穴灸10~20壮。注意保护灸疮。适应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3、太乙神灸
取穴:参照艾火灸穴位,并辅以阿是穴。
灸法:每次选用2~4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除太乙神灸外,尚可应用雷火神灸、百发神灸、三气合痹灸。
4、温盒灸
灸法:每次选5~7穴,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 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适应于坐骨神经痛。
5、温筒灸
取穴:颈、腰椎骨关节炎患部,施灸。
灸法:取荆芥、防风、乳香、没药、白胡散各60克,共为细末。艾绒500克与药拌匀,分为20份。将一份药料制成药炷,置筒中在患部施灸。每晚睡前灸40~50分钟。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0天。
6、药锭灸
风寒湿痹,可选刚阳燧锭、香疏饼、救苦丹(一、二号)等法。多于局部与阿是穴上施灸。腿痛、膝痛可用 锭于鬼眼穴上施灸。
7、桃枝灸
风寒湿痹,取棉纸3~5层,衬垫于患处(以压痛最明显处为佳,或循经取穴)。将桃枝蘸麻油点燃,吹息火焰,隔着棉纸乘热按于穴位或患处上。每日或隔日1次,每穴按灸至局部出现红晕为度。
8、长蛇灸
于暑夏三伏天施灸,以白天为宜,一般灸2~3壮(即2~3条长形艾炷)即可。
9、斑蝥敷灸
将斑蝥研为极细末,密贮备用。敷灸前先用3厘米见方胶布,中央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穴位上(取穴参照艾火灸法),然后取斑蝥粉适量放于剪孔上。上盖胶布固定即可。根据病情、部位及患者施灸处感应,约敷灸0.5~2.5小时,若出现水泡,须抽出液体,外用消毒纱布包扎,防止感染。
10、吴茱萸敷灸
将吴茱萸研末,取药末适量。加入黄洒拌匀,放锅内加温炒热,然后搅成糊膏状。敷灸时取药糊乘热摊于数块青布上,分别贴于穴位处(取穴参照艾火灸法)。冷后再换。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日敷灸1~2次,5次为一疗程。
11、拍打灸
用鸡蛋大小脱脂棉球一个。医者右手持长柄夹住棉球蘸上无水酒精,火柴点燃直接快速涂于患处,或所选经络路线皮部上,左手随后迅即拍打扑灭。息后再次点燃,如此反复10余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此法适用于风寒湿痹。
[单穴灸法]
1、着肤灸
(1)找准阿是穴(痛点),视痛点大小选取艾炷,每次灸3~5壮,隔日1次,以不起泡为度。
(2)类风湿性关节炎:取患者的痛点上(阿是穴),将艾绒搓成如麦粒大小的艾炷,用线香点燃其一端,待火力燃至正旺,急按在患者的痛点上,让其自灭,此时患者感到很强的灼热感,每次取3~5个部位,每个部位如此反复灸5壮。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膝眼灸
取膝眼穴,艾条悬灸。日1~2次,每次5~10分钟。
[古代验方]
(1)冷风湿痹,取环跳、阳陵、足三里,其痹不知痛痒者,烧针尾3~5壮即知《医学入门》)。
(2)痹病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两肘牵急,于痛处灸50壮。若寒湿腰痛,灸腰俞50壮(《扁鹊心书》)。
(3)白虎历节风痛,取两踝尖,在内外两踝尖灸之(《医学纲目》)。
(4)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施(《医学纲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