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漏、黄疸、胆囊窝积液是胆囊切除术后比较多见的并发症,其危害性较大,以胆漏最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漏的发病率最高可达2.7%,开腹胆囊切除术(OC)的发病率可达1.0%。我科自2005年10月~2008年10月,共行胆囊切除术453例,其中3例患者发生胆漏,1例患者黄疸,1例胆囊窝积液,1例腹腔脓肿行二次手术治疗,现就其原因、处理及教训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本组453例患者中男性164例,女性289例,年龄16~83岁,平均54.2岁。其中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行二次手术,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47~65岁,平均56岁。胆漏3例,发生率0.66%;黄疸1例,发生率0.22%;胆囊窝积液1例、腹腔脓肿1例,发生率0.44%。造成胆漏的原因:胆囊管残端漏1例,胆总管损伤1例,T型管拔除后漏1例。黄疸的原因:右肝管部分夹闭。胆囊窝积液、腹腔脓肿的原因:急性水肿严重,术后引流不彻底。
胆漏
胆漏多见于胆囊切除术后,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损伤尤其是胆总管横断伤后,往往给病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不少病人可能因此而造成终身残疾甚至死亡。一旦发生要根据损伤的病理类型做最恰当的处理。严格掌握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现将各种情况处理方法总结分析如下。
肝总管横断伤
本组肝总管横断伤1例,于LC术中发生。术中病人的胆囊变异,粘连紧密,胆囊部分包裹在肝圆韧带内,术中胆囊窝放置橡胶引流管一根,术后当天出现引流管内胆汁样液流出约450ml,再次手术探查发现胆总管高位横断,即做肝门成型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肝管内放支撑管6个月,随访7个月余,病人恢复良好。我们的体会是损伤的肝总管做肝门成型肝总管-空肠(Roux-en-Y)远期效果较好,对于胆管损伤引起的胆漏应及早二次手术探查,行肝肠吻合。
胆囊管残端漏
本组中胆囊管残端漏1例,系LC术后,术中发现胆囊管较粗,胆囊管残端置2枚钛夹,术后患者出现腹膜炎症状,并出现黄疸及肝功能损害,腹腔穿刺抽出胆汁样液体,行二次腹腔镜探查发现为胆囊管残端夹闭不全导致胆漏,遂行腹腔冲洗引流,术后在引流通畅的同时,给予松解Oddis括约肌药物的使用,术后第5天起腹腔引流液明显减少,10天后小于10 ml,遂拔除引流管,患者恢复良好。因此胆囊管残端之钛夹不在于多,而在于确切,当然发现胆囊管较粗时,可用Reoder圈套结扎。
T型管周围窦道未形成引起胆漏
本组中T型管周围窦道未形成引起胆漏1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术后21天拔除T型管后出现腹膜炎症状,腹腔穿刺抽出胆汁液,行二次手术腹腔放置引流管,充分引流患者症状好转,后拔除引流管后痊愈。我们的体会是对于老年病人、合并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应适当延迟拔管时间。
黄疸
黄疸是LC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它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及时地分析原因,正确的处理是预防不良预后发生的关键。
本组病例系LC术后,患者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肝功能检查提示直接胆红素明显增高,考虑为梗阻性黄疸,开腹探查见右肝管部分被钛夹夹闭,行肝管、空肠吻合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一年随访病人情况良好。
因此胆道手术后发生黄疸,既可能与手术操作不当有关,但也不乏与手术完全无关者。对于胆囊切除术后近期出现的黄疸,一要及时作出正确判断,二要进行妥善处理。术后黄疸的病因鉴别极为关键。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绝不能把胆囊切除术当成一般的小手术而掉以轻心;
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手术技巧,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良好的麻醉和充分的显露亦极为重要。要熟悉肝胆系统的正常解剖及变异关系。特别是胆囊三角区的所有管道。在未明确其性质之前绝不能随意钳夹、结扎或切断,更不应在近胆管侧盲目缝扎。术中首先解剖胆囊三角区,显露胆囊动脉,并贴近胆囊壁将其结扎离断,再将胆囊管予以处理。
胆囊窝积液及腹腔积液
本组中胆囊窝积液、腹腔脓肿各1例,患者均系LC术后,且患者均为急性发病,急诊手术,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管无引出后拔除引流管,术后7-14天患者出现腹痛、发热等不适症状,B超检查提示胆囊窝积液、腹腔积液。二次手术引流后患者均良好恢复,随访良好。
原因为急性期渗出多、肝床迷走胆管漏。 因此,对于急性水肿期患者术中应充分引流,防止炎性渗液聚积引起不适症状,延长引流管的放置时间并在术中放置内径粗、侧孔多的硅胶管。
总之,胆囊切除术中的医源性损伤是可避免的。一是要求术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重视胆囊手术操作的规范化,灵活运用顺、逆行切除方式。对于解剖层次不清的组织避免随意锐性分离,特别是近期再手术患者。二要良好的麻醉、充分的切口暴露使手术野清晰,可避免过度的牵拉或操作不便带来的损伤。
三是要有熟练的解剖知识,细心执行每一手术步骤。“看清认准、不牵不拉、宁繁勿简”。四是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应急措施。特别是损伤后的二次手术时机选择及准备,千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将危害更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