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①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
②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病理性变化
①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患者;绝对增加: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过度破坏(溶血性贫血)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0.7,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
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
病理性变化:
①增加: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
②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障、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2)淋巴细胞
①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②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嗜酸性粒细胞
①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②减少: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较少,可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5)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临床意义]
(1)增多 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出血和术后、脾切除术后(一时性)。
(2)减少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白血病和再障;
②血小板破坏过度:如ITP、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③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白细胞升高的原因是比较多:不仅仅是感染。
1、妊娠期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分娩后2~5日内回复正常。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也能使白细胞升高。如在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
3、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
白细胞亦称“身体卫士”,有应激反应时便增高,这是对身体有益的表现。但如果是白血病的白细胞增高,则对身体有害。成人正常白细胞总数是(4~10)X10l,婴幼儿高于此数。白细胞增多见于如下疾病:
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正常时,血液中性粒细胞占60%~70%,即(2~7)x1029/sup>/L。超过7.5x109/L便是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对入侵的细菌等病原体吞噬、杀灭,见于急性外伤、感染、中毒、血清病、风湿病;当有出血也会增加,可能与压迫组织坏死或局部炎症有关;心肌梗死时也会增高,这与心绞痛可兹鉴别;当癌症迅速增长,组织坏死,或内分泌增加,均可发生中性粒细胞增多。这时如果只用抗生素治疗不会有效,还会延误治疗的时机。
反应性单核细胞增多 正常为3%~8%,如超过0.6x109/L,儿童超过1x109/L,称反应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单核细胞有吞噬功能.常见于进行性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斑疹伤寒、黑热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当粒细胞缺乏时,也会出现单核细胞增多。患胃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均会出现单核细胞增多。
反应性嗜酸细胞增多症 正常时嗜酸细胞为白细胞总数的1%~5%,增多时可达20%以上。它的功能不完全明白,其能释放组织胺,有利减轻过敏反应。增多见于变态反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应用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磺胺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细胞性淋巴细胞肉芽肿、淋巴网状细胞肉瘤、传染性粒细胞增多症、肾移植术后及癌症放疗术后亦可见。
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 正常时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5%~30%,主要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功能,其中B淋巴细胞可产生抗体.即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能杀死肿瘤细胞和移植物的异体细胞,称为细胞免疫。增多常见于某些传染病,如百日咳、传染性肝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传染病如结核、梅毒、布氏杆菌病等。
类白血病反应 白细胞大量增多,并可发现幼稚白细胞,酷似白血病,白细胞总数可达(50~100)X109/L。但其病因明确,如细菌感染、变态反应、中毒、恶性肿瘤、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烧伤、精神刺激等。待原发病治愈或控制后,会恢复正常。白细胞升高主要见于感染,寒冷、应激、外伤、休克等疾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