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包虫病(echinococcosis)是人类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而引起的疾病。以肝包虫病多见。当人吞食了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后,虫卵内的六钩蚴在胃肠道脱壳而出,穿过肠壁随血流至肝、心、肺以及全身的组织和器官,发育成棘球蚴(又称包虫)而致病。
脑包虫病(cerebral echinococcosis)又称脑棘球蚴病,是狗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蚴虫侵入颅内,形成包虫囊肿所致。本病主要见于畜牧区,在我国西北、内蒙、西藏、四川西部、陕西、河北等地均有散发。占包虫病的1%~3%。
【病因与发病机制】
犬绦虫寄生于犬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饮水和蔬菜。人及羊、牛、马、猪等为中间宿主。虫卵在人的十二指肠孵化成六钩蚴虫后,穿入门静脉,随血至肝、肺、脑等处,数月后发育成包虫囊肿。脑包虫病常为单发,多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额顶叶,但亦可见于小脑、脑室和颅底等处。多数包虫于数年后死亡,囊壁钙化,少数可继续生长,形成巨大囊肿。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癫G发作及局限性神经系体征。病程呈缓慢发展。颅内压增高后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局灶性体征取决于囊肿所在部位,常见的如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癫G亦常为部分性发作。幼儿额顶区包虫病尚可出现对侧、偏侧发育障碍,患侧颅骨隆凸或局部颅骨变薄变软。
影像学检查
颅骨平片可见一周边卷涡压迹,甚至出现颅骨缺损、弧形钙化囊壁或钙化斑。CT扫描可见低密度区的巨大球形囊肿。MRI的表现与CT相似,其内容物的信号改变和脑脊液相似,还可显示于囊和头节,在T1加权像时表现为高信号影,钙化则不易显示。
鉴别诊断
根据生活于牧区,有与犬、羊接触史,肝或肺部有包虫病,再出现脑局灶症状和(或)颅内压增高,即应考虑本病。包囊液皮内试验、血、脑脊液包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有助于确诊;CT与MRI对定位有价值。本病特别应与表现极相类似的脑肿瘤等鉴别。
【治疗概述】
药物治疗
对包虫巨大囊肿,手术为根治的惟一方法。可在两层囊壁之间注入盐水漂浮法小心地完整摘除内囊。如不慎将囊液外溢,则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及头节移植复发。
此外,尚有建议可用以下药物:
①硫苯咪唑(fenbendazole):每次750mg,每日2次,连用42d;
②甲苯咪唑(mebendazole):每次400~600mg,每日3次,连用21~30d;
③阿苯哒唑(albendazole):每次400mg,每日2次,连用30d;
④吡喹酮:亦可用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者。
对症治疗:对癫G发作及颅内压增高者亦应分别给予抗癫G药物及脱水剂。
【预防】
在流行区应避免与犬密切接触,对感染的犬给予治疗或捕杀,以减少传染源;对病畜尸体应予深埋或焚毁,切勿随意弃置;注意饮食卫生,饭前洗手,防止犬粪污染食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