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和微信朋友圈疯传《可怕的心脏支架》《心脏支架四宗罪》等文章,使广大市民和心脏病患者及家属对心脏支架和支架手术本身产生了很多认识上的误区,甚至很多非心脏专业的医疗工作者也对此项技术产生了怀疑,以致于很多患者延误治疗,造成患者发生各种不良心脏事件。为此,作为心脏病专业工作者,笔者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针对目前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患者和家属的各种疑问,特此正解心脏支架及支架手术如下:
1. 支架手术是否过时了?
1977年德国医生Andreas Gruenzig在瑞士做了世界上第一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手术(PTCA),1984年中国进行了第一例PTCA。现在世界上第一例施行PTCA的患者尚存于世间,但为其施行手术的医生却已因空难离世。1986年才有了第一例冠状动脉支架支架手术,2000年以后才有了药物洗脱支架。此后该技术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用于改善冠心病引发的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阻塞导致的心肌梗死。目前,心脏支架手术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美国每年就有100多万例心脏支架手术,国内目前每年心脏支架手术数量超过30万,位居全球第二。冠脉支架手术因其快速、持久开通冠脉血管的优势,挽救了大量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因此,支架手术并未过时,而是广泛应用于临床。
2. 血管狭窄是否都需要放支架?
很多市民认为,做完冠脉造影之后,只要血管有狭窄,医生都会给放上支架。在心脏表面有三条主要的动脉血管负责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相当于汽车发动机本身的“油路”。油路堵塞则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这三支主要的冠状动脉任何一支血管主干狭窄超过50%即可诊断冠心病,但血管狭窄一般需要≥70%才考虑植入支架治疗。当然也要考虑病变血管的数量、血管狭窄的部位是近端还是远端、血管硬化的程度是否允许支架通过等因素。因为血管狭窄的程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靠临床医生用肉眼评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不同术者之间判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于血管狭窄程度在60%-70%的临界病变,可能需要多名医生协商后共同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或采用血管内超声、冠脉内压力导丝等特殊器械进行评估后,患者心肌缺血的证据充分时,或患者通过强化药物治疗临床症状不能很好控制时,才考虑植入心脏支架。
3. 放支架好还是心脏搭桥好?
冠心病目前有三种主要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即血管内植入支架)和外科搭桥手术,三种方法各有其适应症。在患者做完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可决定下一步要采用的治疗方案。对于冠脉狭窄程度<70%的冠心病患者绝大多数只需要长期口服药物,戒烟、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改善生活方式,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冠脉血管狭窄不会很快进展。但对于狭窄程度≥70%的局限病变患者,可以通过植入支架的方式解除冠脉狭窄、缓解心绞痛、降低以后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造影提示严重三支血管狭窄,尤其是冠脉左主干部位(相当于大树的树根部位)狭窄,血管严重钙化预期支架不能通过的病变,血管严重扩张或血管瘤的病变等,多需要外科开刀行心脏搭桥手术。所以,这三种治疗方法治疗的对象不同,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冠脉造影的结果、患者的全身合并疾病情况及年龄、经济条件等,向患者或家属提出下一步的治疗建议,但最终决定权在患者或家属本身。
4. 进口和国产支架有何区别?
目前,临床应用的国产药物洗脱支架主要有乐普、火鸟、爱克赛尔等品牌,但国产支架目前仍为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进口支架包括雅培公司的Xience系列、美敦力公司的Resolute系列及波士顿-科学公司的Element系列,均为第三代药物洗脱支架。新一代支架无论在支架内再狭窄,植入支架后晚期支架血栓发生率方面,还是支架工艺、支架显影效果,支架通过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价格方面每个进口支架较国产支架贵近7000-10000元。但第二代支架在国内广泛应用多年,其确切的疗效已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所以第二代支架治疗冠心病的效果不容置疑,因其价格较便宜故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5. 放完支架冠心病就治好了吗?
部分市民误认为植入支架后就停不了药了,不做支架还好,做完支架就要吃一辈子药。对于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确诊后即刻就开始服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如他汀类降脂药),以及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的药物,绝大多数药物需要终身服用。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为了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需要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商品名为波立维)这两种抗血小板药物至少1年,1年后终身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等药物。所以,决定患者是否需要终身服药的并非是否植入支架,而是患者的冠心病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治疗时间。需要强调的是,氯吡格雷这一药物价格相对较高,但此药并非仅仅用于植入支架的患者,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无论是否植入支架,都需要长期应用一段时间强化抗血小板治疗。
6. 支架有没有“寿命”?
很多患者担心支架植入人体后过几年就“老化”了,还有人认为支架过几年就“折断”或者“脱落”了。那支架到底有没有寿命?病理学研究发现,支架植入人体血管后,约4周后部分患者支架即被血管内皮完全覆盖,绝大多数患者在1年内完全达到内皮细胞完全覆盖金属支架小梁,再无金属支架丝裸露于血液中,发生支架血栓的概率就会明显降低。这也是植入支架后服用1年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原因。支架表面被新生内皮完全覆盖后,此时支架成为血管壁的一部分,起到支撑血管的作用,将伴随患者一生,所以植入血管的支架是不能被取出的。如支架术后1年复查造影支架未被内皮完全覆盖,仍需适当延长上述药物的服用时间。成功植入体内的支架也不会脱落,患者可安心活动,放心参加各项运动。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人体对支架的排斥现象。
7. 支架手术本身有何风险?
严格说来,心脏血管植入支架并不需要外科开胸和全身麻醉,因此并不能称为手术,更确切的名称应为“操作”(Procedure)。医生局部麻醉后经皮肤穿刺动脉(胳膊或大腿根部),在X线下通过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等器械,对冠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进行球囊扩张和/或植入支架,使血管管腔恢复,血流重新通畅(见图1)。整个操作过程患者意识清醒,一般无明显自觉不适。普通病变的手术时间一般约需1小时余,术后需要对血管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4-6小时,穿刺大腿的患者需卧床6-12小时。一般术后1-2天患者即可痊愈出院。单纯冠脉造影的死亡风险在万分之一左右,植入支架的患者操作死亡风险约为千分之二。高危患者包括高龄、合并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和慢性阻塞性肺部、冠脉多支多处狭窄、女性等患者。
总之,以心脏植入支架为代表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是一项成熟、科学的医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地挽救了大量危重、复杂心脏病患者,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广大市民应科学、理智、客观看待这一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使先进技术更好服务于人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