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五疗术》是蒙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外治疗法。主要有:刺脉术、灸疗术、针刺术、推拿术、外敷法、泡浴法等多种疗法,传统习惯上称为“五疗术”。
1 蒙医刺脉疗法 是在人体浅部静脉的特定部位,如肘窝处的头静脉分支为脏腑总络脉,贵要静脉后分支为肝脏的络脉等,在这些与人体器官有对应联络的静脉处,用特制的器械进行穿刺放血,以引出患病器官内的浊血,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传统外治疗法。从刺激的强度来说,它属于峻泻疗法,在功效上,则属于专治热证的寒性疗法。临床上主要用于一些由炎症、浊血和“协日”引起的热性病证,它具有泻热祛邪,除瘀消肿,调和气血等多种功能。此法如运用得当,可驱除脉病,外泻浊血,止痛、消肿、祛腐生新,根治脓液及黄水病,使疮色化浊转鲜,即使有少许的病邪之气亦能肃清。在实施刺脉疗法时,必须严格尊循刺脉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操作规程。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蒙医科乌兰巴特尔
2 蒙医灸疗术 蒙古人长期居住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多患胃肠、关节筋骨的寒性疾病,所以灸疗术是早期蒙医最常用的外治疗法,这一治疗方法的产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集《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黄帝内经素问》的《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北方地区,象自然界冬季闭藏的气象,地势高,人们住在山坡上,环境是寒风席卷冰冻的大地。当地居民,喜欢随时住在野地里,吃些牛羊乳汁。这样,内脏就会受寒,容易发生胀满的病,在治疗上,适宜用灸x,因此说,灸x疗法,是从北方传来的。说明了灸疗术的起源及灸法当初的作用。在一千多年前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也有“蒙古灸法”的明确记载。灸法是蒙医传统“五疗术”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蒙医灸法是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经过长期的、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非药物疗法。它是在人体各部相关的固定穴位或不定穴位上通过“灼热”或“温热”刺激而达到调节气血、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保健的目的。该法不仅具有适应范围广,见效快,疗效卓著,副作用小,经济方便等优点,而且还顺应了北方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活环境和民族习俗等特点。蒙医灸法对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病证均可治疗,而对于“赫依偏盛的风证”、“巴达干偏盛的寒证”、“协日乌素偏盛的湿证”等疗效尤为显著,并对某些疑难病症的防治也有其特殊的临床价值。因此,在发掘继承蒙医灸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推广是很有必要的。
3 蒙医药浴疗法 蒙药浴又称《五味甘露浴》,是由刺柏叶、照山白、扛柳、麻黄、小白蒿五味草药组成。蒙医传统理论认为,这五味药配合,具有祛巴达干(祛寒)、除协日乌(燥湿)、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补气益肾、舒经活络等功效。此外五味甘露之药还有其各自的功能主治。除此之外,临床根据病情要加减配方。蒙药浴主要用以治疗四肢僵直、拘挛,风湿、类风湿,皮肤病,还用于胃火衰败,脾血不足,肾脏赫依寒证 (虚寒证),外科疮疡以及妇科病等治疗也颇有良效,故蒙医经典盛称“甘露之液”。 蒙医药浴,一般是要求患者住院洗浴,通过打开寒毛(汗毛)孔排汗,把渗入体内的寒气、湿毒排除体外,所以,洗药浴期间禁忌着风、着凉、淋雨。年老体虚、心脏病患者、儿童不能洗药浴。药浴以7天或21 天为1个疗程,每天入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