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小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观点集针刺与手术之优点,对软组织损伤,无菌性炎症和某些骨关节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1.纠正静态平衡失调 人体在静止状态时,其所有组织器官都有相对稳定的位置关系,以维持人体各部稳定的正常的力学状态,谓静态平衡,如果组织器官相对稳定的位置关系某一部分遭到破坏,不能维持这一部分的正常的力学状态,谓静态平衡失调。
2.纠正动态平衡失调 人体在活动状态下,其所有组织器官在体内幅度不同和活动范围,以维持各种活动状态下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力学状态,谓动态平衡。如果某一组织器官的正常活动范围遭到破坏或限制,人体在活动状态下不能维持某一组织器官在体内的正常力学状态,谓动态平衡失调。
3.松解肌肉改善血循环 软组织损伤或病变(如炎症)后,所产生的粘连疤痕,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的位置和运动时的方向发生了改变,破坏了静态和动态平衡,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粘连发生在人体活动较强,肌肉运动幅度较大的部位,如四肢,腰背、关节周围,容易出现症状)。小针刀剥离粘连,松解肌肉,使局部血液循环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如缓激肽,5一羟色胺等)的含量,再配合功能锻炼,可达到新的静态,动态平衡而痊愈。
二、应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一)适应证
1.各种因软组织粘连而引起的四肢躯干各处的顽固性痛点,外力损伤,病理损伤,累积损伤。病理损伤包括风湿、疽、痈、疖切开排脓或其他切开手术愈合后所引起的粘连。粘连引起的疼痛一般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小针刀剥离粘连后,效果较好,粘连面积越小,效果越好。
2.滑囊炎 滑囊受急慢性损伤后闭锁,肿胀,疼痛。同时因肿胀挤压周围血管神经发生麻木,肌萎缩等。上述病变,常规方法难以奏效,用小针刀将滑囊切开数孔,往往可立见成效。
3.各种腱鞘炎 尤其对狭窄性腱鞘炎,腕管综合征,跳管综合征有特效。
4.外伤性(非脑源性)肌痉挛、肌紧张。
5.骨化性肌炎初期(包括肌肉、韧带钙化)。
6.骨刺 因肌纤维紧张、挛缩,而在附着点处引起的骨刺。腕、肘、肩、髋、膝、踝、跟骨处骨剌疗效明显.颈、胸、腰等效果差。
7.骨干骨折畸形愈合。
8.慢性肌肉、韧带劳损。
(二)粘连诊断要点
1.有外力损伤或病理损伤史。
2.排除其他原因:炎症,肿痛,风湿活动,结核。
3.专竺病区肌肉有阻碍感,两拇指按在痛点上下,一一起向上,向下牵拉,有疼痛,阻碍感。
4.被动活动患肢或躯干,使之完成患处肌肉应完成的动作时,不能完成,并引起疼痛加重。
(三)进针方法
1.定点 找准进针点,搞清病变层次和该处解剖关系。找痛点方法:
(1)敏感的压痛点。
(3)使该处肌肉完成某一动作而引起的痛点定点后,标记,消毒。
2.定向 使切口线与大血管,神经及肌纤维走向平行(不以肌肉为主)。
3.加压分离 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其余三指挟持针体,稍加压力而不剌破皮肤,使进针点处形成一个长形凹陷,使刀口下神经、血管被分离到刀口两侧。
4.刺入 继续加压,感到坚韧感时,说明刀口下组织已接近骨质,稍加压既可刺透皮肤,剌到需要深度,施行各种手术。
以上为治疗软组织疾患的进针四步规程,治疗骨干骨折畸形愈合,进针步骤相同。
5.进针点 根据X线和触诊确定骨折线中心。根据骨痂大小,可有几个进针点,一个进针点改变方向和原针孔成30。角,再打1~2个孔,刀口线与骨折线平行。
2.防止晕针,尤其对精神紧张和体弱者。
3.严防血管,神经损伤,病就在较深部位,要以针感来判断刀刃所遇到的组织,若在组织间隙,病人无任何感觉,若碰到血管,刺到正常肌肉,病人述痛;碰到神经,病人述麻木,触电感。出现神经血管的感觉时,应轻提刀口并稍移l~2mm再进针,达病变部位后,出现酸胀感,可施行手术.
4.严防内脏损伤,胸膜、肺、肝、肾、延髓等。
5.防止折刀,卷刃,2年内换一次刀。
6.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
三、小针刀手术的方法
(一)纵行疏通剥离法
粘连结疤发生在肌腱,纤维附着点时,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平行,刀口达骨面时纵行疏剥,按附着点宽窄,分几条线疏剥,不可横剥。
(二)横行剥离法
粘连发生在肌肉纤维的非附着点处,刀口与肌纤维走向平行刺入,达骨面时,和肌肉或韧带垂直方向铲剥,将肌或韧带从骨面上铲起觉针下松动时出针。
(三)切开剥离法(切碎法)
粘连,结疤发生在几种软组织,如肌纤维之间,范围大,切开,将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平行刺入患处,将相互问的粘连,结疤切开,若病变坚硬、钙化、骨化、则将其切成碎块,以利逐渐吸收。
(四)疤痕刮除法
疤痕在腱鞘壁或肌肉的附着处或肌腹处,先沿软组织的纵轴切开数条口,再反复疏通2~3次,刀下有柔韧感时,说明疤痕已切碎,出针。 、
(五)通透剥离法
范围较大较厚的粘连,板结,在板结处取数点进针,进针点选在肌间隙或其他软组织间隙处,达骨面时,将软组织从骨面上铲起(附着点例外)并将软组织相互间的粘连,疤痕疏通,切开。
(六)切割肌纤维法
部分肌纤维紧张或挛缩,引起疼痛,功能障碍时,将刀口线与肌纤维方向垂直剌入,切断少量紧张、痉挛的肌纤维,可使症状缓解。切断肌纤维不超过该肌肉的1/3时,不会影响功能。
(七)铲削磨平法
当骨刺长于关节边缘或骨干,且较大,将刀口线与骨刺轴竖线垂直刺入,达骨面后,将其尖部或锐利边削去磨平。
(八)骨痂凿开法
当骨干骨折畸形愈合影响功能时,可用小针刀穿凿数孔,将其手法折断后再行复位,外固定器固定,刀口线和患者纵轴垂直刺入骨痂,在骨折间隙或两骨间隙穿凿2~3针(较大骨痂7~8针后,再行手法折断。
四、小针刀的构造模式和质量要求
小针刀是一种兼有针和刀两种性能的新治疗器械。它的模式和质量要求是依据于它的治疗需要而确定的。我们要将粘连剥离,阻滞疏通,而又不将皮肉切开,大幅度减少手术创伤,同时又要确保医疗效果。这就要求这种医疗器械有一定的精度,即是针体要求细又要硬,还要具有很大弹性,刀口既要小又要很锋利。如果粗_『就会增加病人痛苦,还会增加治疗损伤;如果软了就无法进行铲剥,且易会弯针;如果弹性太差,就会断针,造成医疗事故;如果刀口大了,就不容易避开神经血管,而会刺伤健康组织,同时也不能达到关节间隙深部进行治疗。如果不锋利.铲磨骨剌就可能会卷刃。
根据临床治疗的不同需要,将小针刀做成I型,Ⅱ型,Ⅲ型三种型号。I型又分为长短不同的四种,分别记作:I 1;I一2;I~3;I 4.分别叙述其形状和功用如下:
I一1号小针刀 全长15cm,针柄长2cm,针身长12cm,针头长lcm,针柄为一扁平葫芦形,针身为圆柱形,直径1mm,针头为楔形,末端扁平带刃,末端刀口线为0.8mm,刀口为齐平口和斜口两种,以适应临床小同需要,同时要使刀口线和刀柄在同一平面内,只有在同一平面内才能在刀锋刺入肌肉后,从刀柄的方向辨别刀口线在体内的方向。I型小针刀的四种结构模型全部一样。只是针身长度不一样而已。I一2针身长度为9cm;I一3针身长度为7cm;I一4针身长度为4cm。
I型小针刀 适用于各种软组织松解术,小骨剌铲剥术,疤痕刮除术。
Ⅱ型小针刀 适用于较小骨折畸形愈合凿开折骨术。
Ⅲ型小针刀 全针体长15cm,针柄长3cm,针身长llClTI,针头长1cm,结构模型和Ⅱ型小针刀同。Ⅲ型小针刀适用于较大骨折畸形愈合凿开折骨术。
小针刀共有三型六种,即I一1,I~2.I一3,I~4,Ⅱ,Ⅲ。
五、小针刀的临床应用范围
(一)项韧带损伤
1.诊断要点 、
(1)颈项部疼痛不适;
(2)有长期低头工作和枕高枕头史,或颈前屈外伤史;
(3)项韧带分布或附着点处压痛点;
(4)过度前屈或后伸引起颈部疼痛加剧。
2.操作步骤
(1)颈前屈位;
(2)找出并标好敏感压痛点;
(3)小针刀刀口线与棘突顶线平行,垂直刺入,达棘突顶上(下端),也可不到棘突顶部(上端),在颈韧带上切开剥离数刀,然后横行铲剥两下;
(4)痛不消失者,5天后再做一次。
(二)胸锁乳突肌肌腱炎
落枕是一一个笼统的诊断,有好几组肌内损伤,都可诊为落枕,本症是落枕的一种。
1.诊断要点
(1)起床后突然颈痛,旋转受限;
(2)慢性不适,突然加重;
(3)起点处压痛,胸锁、乳突、上项线;
(4)查体:主动转向对侧痛,转向对侧阻抗痛,两侧收缩头后仰痛。
2.操作步骤乳突及上项线下缘之间的胸骨,锁骨间,小针刀与胸锁乳突肌走行方向平行刺入,并垂直于骨面,纵剥2~3次,再横剥2次。
(三)头夹肌劳损
1.解剖标志头夹肌起自上部胸椎及第7颈椎棘突两侧及项韧带,止于枕骨上项线,单侧收缩使头转向,双侧收缩,使头后仰。
2.诊断要点
(1)损伤和劳损史 第7颈椎棘突部是应力集中处,所以平时的活动也极易使第7颈椎的头夹肌附着点受损。
(2)枕骨上项线单侧或双侧疼痛或第7颈椎棘突处痛,头转动,后仰受限,自觉颈项部有硬棒支撑着似的感觉。
3.操作步骤如痛点在第7颈椎棘突,刀口线与颈纵轴平行刺入,深达第7颈椎棘突两侧,沿头夹肌走行,纵行剥离,再在棘突两侧铲剥数次。
如痛点在枕骨上项线,针刀与该处枕骨面成90。角刺入,先纵剥再横剥,注意勿损伤小神经血管(加压时间长些,有异感时调向)。
(四)网球肘
1.解剖标志5块伸肌(桡侧腕长,短伸肌,指总伸肌,小指固有肌及尺侧短伸肌),借一伸肌总腱起于外髁,总伸肌腱呈腱板样,有微细的神经血管穿出。
2.诊断要点
(1)局部疼,并可沿伸肌放射,握物无力;
(2)外上髁前下方有明显精确的压痛点;
(3)Mi1l氏征阳性,肘伸直,被动屈腕并使前臂旋前,外上髁或其下方痛加重。
3.操作步骤
(1)神经阻滞屈肘90。,使肱桡肌移于桡骨小头前方,便于显露外上髁及桡骨头部。
(2)小针刀刀口线与伸腕肌走向平行,与桌面成90。,纵行疏通剥离后切开剥离,将针刀与桌面成45。,横行铲剥,使刀口紧贴骨面,剥开骨突周围软组织粘连,再疏通一下伸桡肌,伸指总肌,旋后肌腱。
(五)肱桡(关节)滑囊炎
1.解剖标志肱桡滑囊即肱二头肌桡骨囊,位于肱二头肌止腱与桡骨粗隆前面之间,在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的内侧面,旋前圆肌的外侧面。
2.诊断要点
(1)疼痛肱骨外上髁前内侧酸胀,疼痛夜间加重。
(2)压痛 伸肘时肘之掌外侧,桡骨粗隆处有压痛;
(3)肘关节功能正常。
3.操作步骤将上二肢平放于手术台上,医生左拇指在桡骨粗隆处将肱桡侧板向外侧,沿该肌内侧缘深掐下去,刀口线沿术者拇指指甲平面刺入,达骨面,拇指稍抬,但仍搬着肱桡肌向外,便于旋术,切开剥离2~3刀,过伸,屈肘2~3次。
(六)腕管综合征
1.解剖标志 畹管在腕部掌深面,其背面由掌骨腕骨沟,掌面由弹性较小的腕横韧带构成,狭窄的管道内有9条屈叽腱,每条肌腱均有腱旁糸膜包绕,正中神经,桡动脉,静脉,尺动脉,静脉也由管内通过,握拳,屈腕肘,腕掌侧有5条肌腱突起,从桡侧到尺侧分别为:①肱桡肌(桡动脉);②桡侧腕屈肌(正中神经);⑧掌长肌;④指浅屈肌(尺动脉);⑤尺侧腕屈肌。
2.诊断要点
(1)腕部损伤或劳损史;
(2)腕关节掌侧酸胀疼、僵硬、手掌麻,腕指伸屈受限;
(3)压痛、腕掌侧偏尺侧压痛;
(4)背伸腕关节,局部压痛及手掌麻木加重。
3.操作步骤 手平放于治疗台上,腕背侧垫一脉枕,垂直进针0.5cm,远侧腕横纹二刀;一刀紧贴桡侧腕屈肌之尺侧,另刀紧贴尺侧腕屈肌之桡侧。向近端移2.5cm,再切二刀,内外位置同上。被动过伸,过屈腕关节3~5次。术后坚持伸屈腕关节锻炼。
(七)肩周炎 .
1.解剖标志为诊断明确,治疗准确,必须熟悉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解剖。如肩关节及韧带,滑囊;肱骨及肌肉起止点,肩胛骨,肌肉神经,血管等。
2.诊断要点
(1)肩部慢性劳损、受寒、骨折或外伤;疼痛多在肩部和上臂,可向颈部、前臂和手放射;肩关节功能障碍。
(2)痛点及病变深浅检查:①喙突处:三块肌肉起点(由内向外依次为胸小肌,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腱),喙突下滑囊;②肩峰下,冈上肌止点,肩峰下滑囊;③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头腱及腱鞘;④三角肌及三角肌下滑囊,浅压痛为三角肌病变,有膨隆并深压痛为三角肌下滑囊病变;⑤肩胛骨下角及大圆肌;⑥肩胛骨外缘(下1/2)及小圆肌;⑦肩胛骨外缘(中上),冈下窝及冈下肌;⑧肩胛骨内缘,菱形肌;、⑨肩胛骨内角及肩胛提肌(起自上4个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上角);⑩冈上窝及冈上肌。
(3)活动范围及试验
1)主动活动
①外展: 盂肱关节120o,肩胛胸壁关节从120o~180o,60o~120o痛弧时为冈上肌损伤,炎症,肩峰下滑囊炎;肩(腱)袖损伤(60。~90~);三角肌瘫(腋神经)或严重断裂。不能完成120o~180o动作,可见于胸长神经麻痹时的前锯肌瘫,副神经麻痹时的斜方肌上束瘫。
②内收: 正常内收屈肘,手可摸到对侧耳轮(固定肩胛骨)。
③外旋:屈肘90~,上臂紧靠体侧,外旋30~~60~。
④内旋:屈肘90~,上臂内旋,手置背后,可摸到胸10~12棘突。
⑤反弓:臂上举,再努力向后伸展,肱二头肌长腱腱鞘炎,肩袖损伤时,疼痛或受限制。
2)被动运动 当主动运动在1~2个方向活动受限时,再检查该方向的被动运动(固定肩
胛骨)以确定下列情况:
①肌肉瘫痪主动活动不能,可被动活动。
②损伤、炎症 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
3)抗阻运动
①前屈抗阻90o以上抗阻痛,伤在三角肌;60o以下抗阻痛,伤在肱二头肌,喙肱肌,胸大肌。
②外展抗阻 90o以上痛,伤在三角肌;60o以下痛,伤在冈上肌。
③后伸抗阻 90o抗阻痛,伤在三角肌;60o以下痛,伤在背阔肌及大圆肌。
④内旋抗阻痛 损伤病变有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
⑤外旋抗阻痛,损伤病变在冈下,小圆肌;
⑥屈肘抗阻痛及前臂旋后抗阻痛 伤在肱二头肌。
4)运动试验
①肱二头肌长头紧张试验或抗力试验(Yargason即雅格逊氏征) 嘱病人后旋前臂并克服检查给的阻力,若肱骨结节间沟出现疼痛为阳性;
②梳头试验 嘱病人做梳头动作,若不能完成,并出现肩痛为阳性;
③搭肩试验(杜加Dugar氏征) 嘱病人患侧手搭在对侧肩上,若肘不能贴到胸壁为阳性,说明肩关节脱位;
④spee,S试验肘伸直肩外旋,屈肘抗阻,结节间沟外痛,压痛为阳性;
⑤响声肩关节活动时出现摩擦声,摩擦感,或弹响声,弹响感,则反映肩关节或周围组织病变;
⑥影像注意x线有无稀疏、破坏、增生、钙化、脱臼等异常现象。
3.鉴别诊断
(1)脱臼、骨折、肿瘤可由病史、体征、X线征象帮助鉴别。
(2)颈椎病 如下几点可有利于鉴别:①疼痛为酸胀伴麻木;②疼痛范围弥散,无明显局限精确的压痛点;⑧伴有手部症状,如麻木,握力降低,持物易落等;④影像学显示颈椎退性变。
4.操作步骤
(1)初发病治疗症状轻或夏无,可内服安洛痛,强筋松.夕用中药涂擦剂或敷膏药。
(2)神经阻滞痛点局部、肩胛上神经、臂丛神经阻滞。
(3)小针刀剥离疏通压痛点、并确保刀刃在病变层次。有粘连者,旋以松解手法,有钙化者,将钙化块切碎。
(4)手法按摩 在阻滞及针刀松解的基础上,逐渐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或在病变部位施行按摩手法。
(八)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1.病因及特点
(1)第三腰椎为腰段中心,横突长,肌肉,筋膜,韧带的拉力大;
(2)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3)疼痛向下发展致臀部,大腿后侧;
(4)第三腰椎横突尖明显压痛;
(5)臀中肌后缘可触及压痛的索状物;
(6)股内收肌紧张压痛(来自腰2~3的闭孔神经反射性地激起股内收肌痉挛紧张);
(7)均无间歇跛行,直腿抬高均>50。。
2.操作步骤 阻滞及横突周围软组织松解术。
(九)跖管综合征
1.解剖标志分裂韧带(层肌支持韧带)与跟骨内侧面之间的管道,内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长屈叽腱,胫后血管。胫神经,埘长屈肌腱(先上前、后下后)。
2.诊断要点
(1)损伤史踝关节反复扭伤或突然活动增大;
(2)痛麻 局限于跟骨内侧和足底;
(3)叩击内踝后方.足部针刺感加剧;
(4)足极度背伸,痛麻加剧。
3.操作步骤
(1)小针刀术:患侧卧,将患足垫平稳,在内踝后缘,跟骨后缘间画一线,内踝前缘与跟骨前手一线,二线之间即为分裂韧带。在二线的两端分别切断、剥离、推移韧带;
( 2)24小时后热醋熏洗;
(3)配合阻滞韧带两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