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如何有一个好心情面对给药途径(转载)
- 发布于 2013-11-04 18:40 来源:赵颖医生
每天总是感受着年轻父母为宝宝给药途径的烦躁,多么希望我能多说清楚一点医学知识,让家长多一点平静。我网上别的专家的帖子移过来,感兴趣的可以来看看:
问:请问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吊水,这种说法是为了减少抗药性的还是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伤害?
回帖子:宁夏中医研究院中医儿科赵颖
这是一个共性问题,我总结一下。现在有些人认为口服药不如注射药“挂盐水”见效快、作用强;另有人认为多吃药,少打针,免遭“皮肉之苦”好。实际上,这两种想法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剂型分为片剂、丸剂、针剂、胶囊剂等多种。将药物制成什么剂型,是由药物的性质、疗效和毒副作用等条件决定的。有些药物不溶于注射用的溶媒或在这些溶媒中的溶解度很小,溶解的药物达不到临床上的治疗量,这些药物就不能做成注射剂,而将其制成片剂,如一些常用的抗生素。相反,有些药物必须做成注射剂,如胰岛素,这种药物只能注射而不能口服。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药物来治疗,而相同的药物又具有不同的剂型。如从纯医疗角度,选择正确的用药途径,应遵照正规医嘱执行。
口服经过胃肠吸收而作用于全身,或留在胃肠道行效于胃肠局部。最安全方便最常用,但遇有下列情形时不便采用:病人昏迷或不能吞咽;胃肠有病不能吸收;由于药物的本身性质不容易在胃肠中吸收或能被胃肠的酸性、碱性所破坏(如青霉素);口服不能达到药物的某种作用(例如用硫酸镁口服,只能引起泻下,如需镇痉、镇静必须注射)。对胃有刺激或容易被胃酸所破坏的药品,如必须采用口服,应加以特殊处理,一般是把药品制成肠溶片(如胰酶),或盛在胶囊内,或制成一种不溶于胃酸而到碱性肠液内能溶的化合物(如把鞣酸制成鞣酸蛋白)。
注射方法主要有皮下、肌内、静脉、鞘内等数种。
皮下注射将药液注射在皮下结缔组织内,只适用于少量药液(一般为1m1),同时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疼痛及刺激,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肌内注射系将药液注于臀部肌肉,由于肌肉的血管丰富,药物吸收较皮下快,疼痛程度亦较皮下注射轻。注射量一般为1-2m1,甚至可多至5-10m1。油剂及混悬剂均以采用肌内注射为宜,刺激性药物因肌肉对疼痛刺激敏感性较小多肌注。
静脉注射一次注射量可较大,且奏效迅速,常用于某些急救情况。但危险性也较大,有可能引起剧烈反应甚至形成血栓,而且药液如漏出静脉血管之外,常可引起肿痛,因此须加注意。静脉注射液一般要求澄明,无浑浊、沉淀,无异物及致热原;凡混悬溶液、油溶液及不能与血液混合的其它溶液,能引起溶血或凝血的物质,均不可采用静注。某些有刺激性的药物溶液以及高渗溶液,因血液可使之稀释,则可用静注缓慢点滴(输液、打吊针、打点滴、吊盐水,各地群众叫法不一)有严重脱水时(症状为前囱及眼眶明显凹陷,哭泪及小便减少甚至无泪)也需静脉补液(必要时推注一定量)。当然一般情况可以口服补液,可自制米汤盐水,用米汤500ml加盐1.75克,以体重计算,按20-30ml/kg给患儿服用,也可以防止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