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术是整形外科学领域一个里程碑性质的技术革新,这种方法已经在整形外科界被广泛应用,为了方便一些读者能明白其中的奥妙,我尽可能用最简单的语言给描述一下。
如果一块瘢痕皮肤被切除后,会形成一个创面,我们要进行修补,怎么办呢?如果创面范围比较小,周边的皮肤又有一定的弹性,可以直接拉拢缝合,这样原先的片状瘢痕外观就变成线状切口了,这样外观也就改善了;如果创面范围比较大,不能直接拉拢缝合呢?这时还会有各种局部皮肤游离动员的方法,因为皮肤与基底游离的范围越大,皮肤的弹性发挥范围也越大,比如做各种局部皮瓣转移的方法,就是为了游离动员更多的皮肤,有时能够达到直接缝合的效果;如果创面确实非常大,根本不适合于直接缝合,怎么办?这是十分多见的整形外科问题,在扩张器发明以前,我们需要作自体皮肤的移植,当然这个方法沿用至今,仍然是非常重要和主要的修复手段,但此法有其弊端,一是自体皮肤需要比较厚,这样移植后的区域才会瘢痕轻微,可是就算瘢痕轻微,也一样会存在一个“补丁”样的植皮瘢痕,外观可能仍然差强人意,另一个弊端是提供比较厚的皮肤区域(供皮区)也会留下非常明显的瘢痕。扩张术的产生弥补了这两方面的不足。扩张术利用一个能扩张的硅胶囊(扩张器),硅胶囊常规有一个导管和阀门,通过阀门可以用比较细的针头往里反复多次注入生理盐水,使其逐渐扩张。手术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先在需要切除的瘢痕周边正常皮肤下埋入扩张器,术前需要确定手术方案,确定用这个区域的正常皮肤将来覆盖瘢痕切除后的区域,埋入后切口正常拆线,然后就逐步可以通过阀门往里注水,使扩张器逐渐扩张,每次注水的量要看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和扩张区域皮肤的血运来确定,因为随着扩张器的不断增大,其表面的皮肤也会不断被扩张增生,在急速扩张时会出现痛疼,局部皮肤由于张力过大会出现发白、血运差的表现,这时就要停止注射,等待几天后,增生的皮肤能适应和软化,这样就又可以再次往里注水了。当达到一定的容量时,增生的皮肤预计可以足够覆盖瘢痕切除后的创面了,就可以进行第二期手术,就是切除瘢痕,同时取出扩张器,当扩张器被取出时,扩张区域的皮肤肯定会有富余,利用富余的皮肤转移修复瘢痕切除的创面,手术就完成了。这时可以看到,原来的片状瘢痕变成线状切口了,而且没有额外的供皮区疤痕。
扩张术也不是万能的,有其严格的适应症。因为扩张器注水扩张时间较长,容易挤压该区域的组织或器官,如果预见到这种挤压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就不适合于扩张术。有的病人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耐心完成扩张过程,也不适合于此法。此方法需要医生和病人根据病情酌情考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