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室射血分数(LVEF)
LVEF是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其特点是不受心率的影响,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心泵功能,多项研究荟萃分析证实,LVFF对心梗后2年的总死亡率、心律失常和心脏性死亡率的发生有显著预测价值。因此有人将其称为心脏病患者预后调查的"金标准"。当左室功能减退时,可引起代偿性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而迷走神经活动受抑制,不仅影响血流动力学,也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正常人LVEF为0.50~0.60,一般认为LVEF<0.4与心梗后病死率增加相关,对心源性猝死有确切预测价值,且这种预测价值不易受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的影响。而其他预测方法如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等却易受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的影响。LVFF值提高10%可降低2年死亡率。LVFF值分别为0.
30~0.40,
0.21~0.30和<0.20的患者每年心律失常性死亡率的比率分别为3.2%,7.7%和9.4%。但当LVFF极低(<0.15~0.20)时,更多出现的是缓慢性心律失常而不是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亦并非属于猝死的范畴了。
2.压力反射敏感性(BKS)
BKS反映心率随血压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速度,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张力变化的敏感指标,它主要反映副交感神经的反射活动能力。研究表明BRS与室颤的发生率呈显著负相关,BRS降低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文献报道BRS显著降低<3.Oms/mm
Hg的患者病死率达50%,而BRS>3.Oms/mmHg患者病死率仅为3%,BRS降低对死亡的阳性预测值为50% 。
3.心室晚电位(VLP)
VLP是通过信号叠加心电图(SAECG)记录的局部缺血心肌延迟除极产生的破裂电位,与心肌缺血时的持续性室速密切相关,由于缺血心肌电活动异常,特别是梗塞周围出现电活动缓慢,容易引起折返激动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因此VLP可以作为缺血区折返机制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标志。一项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显示,急性心梗后有28%~44%的患者VLP阳性,经随访其中8%~29%的患者在12~24个月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而VLP阴性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仅为1%~4%。VLP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敏感度为92%,特异性为62%。急性心梗患者VLP阳性者猝死的危险性比阴性者高5~10倍,因此VLP可以作为预测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有价值的筛选方法。Elsherif研究了心梗后不同时期出现的VLP对预后的判断价值,发现心肌梗死后6~30天VLP检出率最高(25%),且与1年内猝死事件最相关。在心梗发生的一年之内,SAECG异常患者持续性室速的发生率为14%~29%,而正常者的室速发生率仅0.8%~4.5%。
4.心率震荡(HRT)
HRT是指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后窦性心律的患者心脏出现的短期心率波动的现象,包括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和震荡离散度(TD)三项指标。正常人及心梗后不容易发生猝死的患者在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后,其窦性心率先加速后减速,这种情况就是HRT,如果室性期前收缩后HRT减弱或消失,则见于心梗后猝死的高危患者,心电图表现为室早前后窦性心律的R~R间期无明显变化。HRT反映窦房结的双向变时功能,提示了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状态,是评价患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与心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如果心率震荡的参数异常,就反映了患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异常。国际上著名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如MPIP、EMIAT和ATRAMI研究均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等患者的HRT都与总死亡率有强烈而显著的相关性,可以作为独立的死亡预测因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若在梗死后2周时TS和TO都不正常,则在今后2年内将有33%左右的患者死亡。TS则是心力衰竭患者有力的危险预测指标。目前认为HRT可以作为心肌梗死后死亡的高危预测因素,其评价效果优于心室晚电位和心率变异性,是仅次于心脏射血分数(EF)之后,心肌梗死后患者病死率的强有力独立预报因素,和判断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如果与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联合起来评价,会增加对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最值得关注的是HRT
对预后的评价既不受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影响,也不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影响,在常规应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中即可以方便的实施,非常适合在各级医院进行广泛推广
。
5.阿司匹林耐药试验
阿司匹林能够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事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Eikelboom等研究证明,部分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具有阿司匹林的耐药性,或称为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故提示这些人群属于易发心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在这类人群中,阿司匹林未能抑制血栓素生成,表现为尿中的11-脱氢血栓素B2(11-dhTB2)浓度升高。在5529例获取基线尿样本并随访5年试验者中,有488例阿司匹林治疗者发生了心血管事件,与488例年龄、性别配对也用阿司匹林但无心血管事件者作对照,发现尿H-dhTB2浓度在上四分位者较在下四分位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高1.8倍,其中心肌梗死危险高2倍,心血管死亡危险高3.5倍,由此认为阿司匹林治疗者尿中的11-dhTB2浓度可预测将来发生心梗和心血管死亡的危险。Gum等人对326例每天口服阿司匹林325mg的稳定心血管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耐药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是敏感者的3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