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81 岁,62 kg。右股骨颈骨折2 d 入院,拟行右
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外侧入路) 。曾于21 年前和15 年
前两次患脑溢血,右侧肢体不全瘫,运动性失语;高血压病史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张大志
20 余年,口服药物治疗。术前ECG、胸部X 线片及其他检查
基本正常。入室后行桡动脉穿刺,监测动脉血压,开放静脉
后,患者左侧卧位,健肢伸直,患肢稍屈曲。神经刺激器定位
先后行腰丛阻滞和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腰丛阻滞定位方法
(L4 法) :经髂后上棘画棘突连线的平行线,经L4 棘突画两
平行线的垂直线,以两平行线之间段的中外1/ 3 交界点为穿
刺点(即后路L4 横突进针点) ,其反应是股四头肌收缩。骶
旁坐骨神经阻滞定位方法: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髂后
上棘尾侧6 cm 为穿刺点,其运动反应是足背屈或足跖屈。
选用100 mm 神经刺激针,设置神经刺激器刺激频率2 Hz ,
波宽011 ms ,初始刺激强度1 mA ,引出需要的运动反应后,
减小刺激强度至013 mA 仍有运动反应,回抽无脑脊液和血
液后给予014 %罗哌卡因(腰丛25 ml ,骶旁15 ml) 。给药后
20 min 阻滞完全,开始手术,切皮前给予芬太尼25μg。术中
患者循环、呼吸稳定,术毕回病房,手术用时90 min。术后随
访无麻醉相关并发症,术后第13 天出院。
讨论 (1) 髋关节由腰骶丛发出的神经支配。人工股骨
头置换术后外侧入路切口起自髂后上棘外下方约6 cm 处,
沿臀大肌纤维方向至股骨大转子后缘,继转向股骨干方向向下
延伸约5 cm ,全长10~15 cm。切口在腰骶丛支配的范
围内。切口的股骨大粗隆以上节段一般由来自L1 的髂腹下
神经的皮支支配,L4 法腰丛阻滞有时会出现L1 阻滞不全,
可在切皮前皮下给予局部浸润,皮肤切开之后一般不会再有
痛觉,也可在髂嵴部位单独阻滞髂腹下神经。L3 法腰丛阻
滞虽然可以提高L1 神经纤维的阻滞概率,但因有损伤肾下
极的风险,故一般不采用L3 法定位。骶旁坐骨神经阻滞的
穿刺点较后路近端坐骨神经阻滞点更接近骶丛,臀上神经、
臀下神经阻滞的概率更高,从而可能完全阻滞骶丛,且穿刺
成功率高。(2) 全麻也是本例患者可以选择的麻醉方法之
一。但是全麻往往引起高龄患者血流动力学较大波动。本
例患者本身有过两次脑溢血病史,使用全麻再次中风的可能
性会增加。有研究表明神经阻滞相对于全麻而言可以减少
术后早期死亡率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神经阻滞也可减
少术后心肌梗死、认知功能障碍、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本例
患者也可以使用椎管内麻醉。但相对于神经阻滞而言,椎管
内麻醉对循环影响依然较大,术后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较
高。(3) 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需要两
点注射、局麻药用量较大有潜在的局麻药中毒风险等。但对
于伴有严重心、肺、脑等疾病需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高龄
患者而言,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不失为一个可以选择的
麻醉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