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论男女都迫切地希望将身上的脂肪除之而后快。肥胖不仅使你告别美貌与自信,变成一个忧郁的胖子,同时还会招来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但脂肪并非都是我们的敌人,它也有好坏之分。
“好脂肪”与“坏脂肪”
早期研究发现人体内脂肪有两种类型,根据其颜色、结构、功能等差异分为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和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白色脂肪可视为能量的储存器,细胞形态为单房结构,大体积的单房结构有助于将多余的能量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起来,一旦能量堆积过多而消耗过少,白色脂肪就会大量堆积,尤其是在大腿、腰、臀部位的脂肪堆积尤为明显,从而造成肥胖。
棕色脂肪细胞为多房结构,其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和毛细血管网,所以脂肪呈现棕色。而且棕色脂肪细胞的线粒体中含有一种解偶联蛋白(UCP1),
能促使葡萄糖和脂肪酸分解后的能量转化为热能。
在新生儿体内棕色脂肪主要位于肩胛处,帮助维持体温。随着年龄增长,棕色脂肪会逐渐减少。最终,人体内只残存少量棕色脂肪细胞,分布于颈部,主要功能是吸收能量并以热能的形式释放,从而调控人体的能量平衡从而防止肥胖的发生。所以,棕色脂肪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好脂肪”,而白色脂肪被视为“坏脂肪”。
第三类脂肪
近年来,细心的科学家们发现,在寒冷环境中,除了体内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增加,在皮下白色脂肪中也出现产热活性的增强和UCP-1的表达,由此便发现了除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以外第三种脂肪--米色脂肪(Beige
Adipose)。
米色脂肪在人体与白色脂肪共存,其产热基因UCP-1的诱导能力很强作用与棕色脂肪相似,但由白色脂肪前体细胞分化而来,因此科学家把米色脂肪视为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产物。
米色脂肪细胞的结构介于棕色脂肪细胞与白色脂肪细胞之间,属多房结构,包含大量小颗粒油滴,线粒体数目高于白色脂肪细胞但低于棕色脂肪细胞。米色脂肪具有诸多优势,若能人为地调控白色脂肪的棕色化,适当转变一些累赘的白色脂肪,对于人体能量代谢的平衡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米色脂肪也理所当然属于“好脂肪”。
肥胖抑制米色脂肪生成
成人体内米色脂肪的含量因人而异,肥胖者正是需求米色脂肪来消耗多余能量的人群。但研究证明,肥胖者体内的米色脂肪含量反而较正常人少。肥胖与米色脂肪的生成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脂肪组织除了储存能量以外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出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营养与免疫调节。肥胖的发生常常伴随白色脂肪细胞分泌的异常,肥胖者大颗粒的白色脂肪细胞会出现促炎因子的表达高于抗炎因子,从而导致脂肪组织中炎性细胞的堆积,造成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因此,肥胖的发生必定伴随着白色脂肪组织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这个观点已经被广大学者所认可。而这种长期慢性炎症环境会抑制白色脂肪棕色化,从而阻碍米色脂肪的形成,进一步减少自身能量的消耗,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让“坏脂肪”从良
我们充分了解了“好脂肪”与“坏脂肪”各自的特点及区别之后,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若将体内一部分的“坏脂肪”转换为“好脂肪”就可以调控人体的能量平衡,就可持久地拥有苗条身材。科学研究证明想要“坏脂肪”从良是完全可行的。生物体内多种激素,如去甲肾上腺素、雌激素、糖皮质激素,均能参与白色脂肪棕色化的调控,但由于这类激素的作用机制复杂,不易控制且副作用大,均不适合转化为减肥产品。但“鸢尾素”的发现给了这个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细胞生物学教授布鲁斯·施皮格尔曼破解了运动减肥的机制,发现运动可以促进肌肉表达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α(PGC-1α),PGC-1α的增加可诱可促进肌肉释放一种叫做“鸢尾素”(irisin)的蛋白质,鸢尾素是骨骼肌分泌的一种肌肉活性因子,在运动时释放入血,作用于白色脂肪细胞,通过激发细胞内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α(PPAR-α),来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
动物实验证明,适当提高循环血中的鸢尾素可改善小鼠的肥胖和葡萄糖代谢平衡,这说明鸢尾素诱导的白色脂肪棕色化有利于能量代谢的平衡,对肥胖症起到治疗性作用。此外,鸢尾素的安全性也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初步认可,小鼠循环血中适当提高鸢尾素含量并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与并发症。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深入研究鸢尾素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机制,等未来彻底揭开了鸢尾素的神秘面纱,对于肥胖的治疗有望通过注射或口服鸢尾素来减肥。
“好脂肪”也能移植?
在未来想减肥了就打针鸢尾素,这个构想的确十分诱人,但这种快餐式的注射总会让人厌烦。根据研究人员计算,棕色脂肪1年内可以消耗相当于白色脂肪的能量。由此可见,极少量的棕色脂肪组织就能改善人体的能量代谢平衡。于是,一些大胆的科学家们提出了移植棕色脂肪的构想。
研究发现,从棕色脂肪组织中提取的棕色脂肪干细胞可在体外成脂培养基的诱导下稳定形成棕色脂肪,但由于棕色脂肪含量少,获取难度大,这个思路难以推广。所以,部分学者开始采用白色脂肪组织中提取的干细胞复合生物支架体外3D培养模式,在材料生物力学或培养基化学元素的诱导下构建出棕色脂肪组织。将体外构建的棕色脂肪组织植入肥胖的小鼠体内,早期会出现组织吸收现象,3个月后会有少量组织在宿主体内长久保存,宿主的体重在移植后会逐渐减轻,最终趋于稳定。此外,对Ⅱ糖尿病和糖代谢紊乱的小鼠也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这项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应用于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白色脂肪干细胞与棕色脂肪干细胞并非同源,用白色脂肪干细胞构建棕色脂肪纯度往往不理想;其次,移植物的吸收率及长期保存后的稳定性有待提高。
无论是让“坏脂肪”从良,还是移植“好脂肪”,这两项技术都是广大胖子们的福音。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减肥的途径不再局限于健身房拼命、饭桌上挨饿、美容医院抽脂,不妨打针鸢尾素或移植棕色脂肪,开启全身减肥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