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季节带给我们收获的喜悦,同时各种应季美食也让我们大饱口福,但柿子、山楂或黑枣等美食,不合理的享用也可能带给我们病痛,不得不说的就是“胃石症”。
由于摄入了某些植物成分或吞入毛发及某些矿物质如碳酸钙、钡剂、铋剂等在胃内凝结而形成的异物,通称为胃石症。胃石按其成分不同可分为植物性胃石、动物性胃石、药物性胃石及混合型胃石。其中以植物性胃石最为常见,例如因不恰当的吃柿子、山楂、黑枣等引起的植物性胃石。究其原因,这些果品中富含鞣酸、果胶和树胶,在胃酸作用下,鞣酸与蛋白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同时柿子中的果胶、树胶遇酸也可发生凝结,并将果皮、纤维及食物残渣胶着在一起形成凝块而形成胃石。
一、胃石有哪些危害?
通常在空腹、酒后、茶后及胃酸分泌增多情况下吃柿子、山楂或黑枣数小时或数天后便可形成胃石。一旦胃石形成,可引起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烧心反酸、或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等,严重者疼痛难忍。不及时治疗还可导致胃多发溃疡、糜烂、出血、穿孔及消化道梗阻等。
二、怎么知道自己得了胃石症?
在吃柿子、山楂、黑枣等果品后不久出现上述症状,应警惕胃石症,建议及早做X线钡餐检查或者胃镜以明确诊断。
三、得了胃石症怎么治疗?
如果吃柿子、山楂或黑枣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最好马上到医院检查,越早发现,越容易治疗。针对胃石症,我们将其分为三期治疗。
早期:胃石形成初期,比较松软,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明显优势。中医认为胃石症属中医学“胃脘痛”及“积症”等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食滞胃脘、胃失和降,脾胃升降失司,不通则痛,多属实证。部分素体虚弱的患者可出现虚实夹杂之证。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云:“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的原则,治疗重在“通”,即消食化积、通腑泻热,同时佐以健脾之品,扶助正气、祛邪外出,攻补兼施。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再配合碱性药物(如小苏打片)溶石效果更佳,临床疗效显著。
中期:胃石形成中期,质地较硬,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以选用内镜下治疗。由于其表层具有坚硬的外壳,能以圈套器套住的先勒切成碎块,再以爪钳或异物钳粉碎;圈套器难套住的,先用爪钳、异物钳等反复抓夹胃石表面,将其外壳抓碎。最后注入5%碳酸氢钠溶液,有利于胃石的软化,让其自然排出即可。
晚期:由于胃石形成时间过长,体积过大,质地坚硬,通常内镜下也无法碎石,只能外科手术治疗。
四、如何“享受美食,远离胃石”?
(1)避免空腹吃柿子、山楂或黑枣等。
(2)避免酒后、饮茶后吃柿子、山楂或黑枣等。
(3)平时有烧心、反酸等胃酸分泌过多的人群应避免吃上述果品。
(4)胃动力差、胃排空延迟老年人及小儿应避免吃上述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