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何人们不去门诊咨询营养?
对于大多数人主要还是不认为自己有这种需求,也不清楚营养科能提供怎样的服务,再有就是怕花钱和嫌麻烦。
2 、去了门诊能获得怎样的专业信息?
对于一些病症营养方面的建议,对于个人饮食行为的分析等等。
3 、医院有什么不同一般的检测或诊疗技术或仪器吗?
除了身高体重、腰围、上臂围测量外,常见的有测量皮下脂肪的皮褶厚度计,体脂仪。很多医院还有人体成分分析仪、甚至是测量基础代谢的代谢车等等,但是由于国内往往没有响应的收费标准,免费做又收不回成本所以大多没有开展。另外一方面就是血液生化检查了,血红蛋白、白蛋白、微量元素等等。
4 、如何判断营养师的专业水准?
首先得声明的一件事是,完整的营养干预不是一次就能搞定的,首诊以及多次随诊都很有必要,另外像首诊如果配合膳食史调查起码需要30分钟以上的时间,而这也就意味着按照这个时间一个下午的门诊最多看6个患者,而实际上热门一点的营养门诊半天门诊量都在10个以上,时间有限很多内容只好长话短说了,很多流程也只好省略了,因此仅靠一次有限的门诊很难完整判断出一位营养师的专业水准。
具体患者可以通过这么几个角度来判断:①、膳食史询问是否详细,对于职业、生活方式是否关注 ②、病历填写是否认真,饮食处方是否实用和详细(包括诊断、目标、注意事项) ③、听闻你个人信息后营养师的反应是否有条理 ④、对于营养之外疾病或特殊生理期的情况是否了解,能做出简明扼要的说明 ⑤、可否对效果做出一定程度上的预估,同时态度诚恳,承认营养的局限以及需患者自身积极的配合。 ⑥、自己不断学习,从网上了解一些资料,有针对性地与营养师交流。
5、如何了解自己的体质和身体,需要做哪些基础、必须的检查才能更加对症营养,从而改变身体状况?
最好是拿着体检报告和之前的出院病历、血常规、生化检查结果等等。最起码身高体重(不穿鞋和衣物)得清楚。
6 、单纯看书或网上电视的信息普及会造成怎样的营养缺失或误区?
我接触过太多不靠谱的信息,也经常在网上和电视上做科普宣传,还曾在科学松鼠会上发过一篇文章:《饮食养生该听谁的?》。我认为如果观众有批判精神,不断求证、能够分辨事实和观点的区别,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那么“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句话并没有错。但事实与此相反,媒体为了影响力自然要选择一些吸引眼球的观点,往往导致传播出的信息不全面,容易让普通老百姓听风就是雨,反而忽略了均衡饮食和膳食结构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主动来营养门诊的很多都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女性,其中有不少人听了很多健康饮食的说法,具体食物都特别“健康”,但肉吃得很少、食物种类也很单一,结果几乎全都有贫血的症状,反倒营养不良了。而营养师则可以全面系统、细致地发现你饮食中的问题,给出建议和长期的指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