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强度减弱,易于发生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疾病,其最大危害是并发骨折 ,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最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在发展中国家也是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欧美国家30%的妇女和12%的男性在一生中会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在美国1995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超过心血管、中风和乳腺癌发病率总和。近十几年来,在骨质疏松领域取得很快进展,通过骨密度检查,尤其是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可以早期发现和诊断骨质疏松症,并且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从而有效避免骨折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过骨折的患者,目前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避免再次骨折。
国外有调查发现,临床医师普遍对骨质疏松症认识不足,大量骨质疏松症患者未得到应有的诊断和治疗。国内的情况也不乐观,作者曾经对北京协和医院近10年的住院患者进行分析也发现,多数患者发生骨折后才引起注意,发现X线可见的骨质疏松后才被诊断;绝大多数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未得到诊断;许多明确诊断的骨质疏松患者未得到应有治疗;大量的哮喘、肾病、风湿免疫病和器官移植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的多数未进行骨密度检查和相应治疗,因此推测国内其它医院的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各科医师对骨质疏松症普遍缺乏了解,有必要在医师中普及骨质疏松症知识,从而及早发现、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患者。
骨质疏松症很常见,并可引起严重的后果。美国50岁以上亚裔妇女中,有20%患有骨质疏松症,52%患有骨量减少;而男性有7%患骨质疏松症,35%骨量减少。50岁以上妇女一生中有1/3机会发生椎体骨折,如果骨折发生在髋骨,常常导致残疾,长期卧床又容易引起其它并发症,如肺炎,血栓等,由此死亡者很常见,高达20%的髋部骨折老年人在第一年内死于骨折并发症,40%的髋部骨折患者在1年内不能行走,15-25%生存者在骨折后残疾,生活上需要专人护理,此外30%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在1年内发生第二次骨折。
在人的一生中,骨骼强度的经历不同阶段,青少年时期骨量逐渐增加,到30岁前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每年大约流失1%,女性于闭经后骨量流失明显加快,在绝经后的5年内骨质丢失最快,约为骨峰值的1/3,男性在70岁以后骨量丢失最快,骨质流失是历经数十年的过程,骨量流失达到一定程度就是骨质疏松。
除了年龄和闭经以外,很多因素加速骨量流失,既有物理和力学因素,如长期卧床,又有内分泌疾病(如性腺功能低下、甲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垂体病变、肾上腺皮质或性腺疾病等),还有肾病、肿瘤、类风湿和消化系统疾病(吸收不良)、还包括药物的应用(糖皮质激素、肝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一个逐渐过程,骨质疏松引起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当骨折发生时才被发现,因此骨质疏松症又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silent epidemic disease),一些患者具有腰背酸痛表现,严重者发生骨折,骨折发生前可能因为各种合并的危险因素而就诊于各个临床科室,如腰背痛就诊于骨科或风湿免疫科,卵巢早衰(45岁以前闭经)就诊于妇科,男性性功能低下就诊于泌尿外科或男性科,长期慢性腹泻就诊于消化科,还有的因为支气管哮喘、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原发病大剂量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就诊于相关科室而未注意或发现,因此要求相关科室医生对骨质疏松症有一定认识和了解。
一 、认识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
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有:(1)女性;(2)老年65岁以上;(3)体型消瘦BMI <20;(4)骨质疏松家族史;(5)性腺功能低下(雌激素或雄激素缺乏);(6)久于案牍的生活方式;(7)吸烟(每天吸烟20支以上);(8)过量饮酒 (每日饮酒2次以上);(9)维生素D摄入不足。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1)疼痛:最常见部位是腰背部疼痛,其它部位包括四肢关节痛、足跟部疼痛以及一些肢体的放射痛、麻木感、刺痛感等。2)身高缩短或驼背:通常骨质疏松程度越严重,驼背顶点的位置就越低,驼背程度亦越严重。3)骨折: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脆性增加,轻微的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包括胸腰椎、桡骨远端、股骨近端。此外,很多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发生骨折时才被发现。因此,对于绝经后妇女或老年男性,出现腰背痛或身高缩短或骨折时,应该想到骨质疏松症的可能,尤其是存在一个或以上危险因素者更应注意。
二、查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有赖于X线片、单光子骨密度仪(SPA)、双光子骨密度仪(DPA)、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定量CT扫描(QCT)、超声骨密度仪等方法,其中X线照相并非骨质疏松症检查的敏感指标,当出现X线可见的改变时,骨密度流失已经在30%以上,而双能X线骨密度仪被认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指标,像测定血压可以发现高血压一样,骨密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诊断骨质疏松症,并可以作为治疗效果评价指标。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症危险人群及早进行骨密度检查是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的关键。
美国临床内分泌学家学会(AACE)认为,下列人群应该进行骨密度检查:(1)45岁以前闭经者;(2)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绝经后妇女;(3)经常腰背痛,有驼背或身高较前缩短3公分以上者;(4)X线检查发现椎体异常或骨量减少者,需要排除骨质疏松症;(5)长期(超过3个月)应用糖皮质激素者;(6)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和肝肾疾病等增加骨质疏松危险疾病者;(7)男性性腺功能低下者;长期饮酒者;(8)长期钙摄入不足者;(9)长期胃肠道疾病,如吸收不良和胃大部切除10年以上者;(10)尿钙过高,伴或不伴肾结石者;(11)长期活动较少者;(12)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者;(13)长期服用过量甲状腺激素、甲氨蝶呤、抗抑郁药物者。
三合理预防和治疗
骨质疏松症防治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早,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为迟,青少年时期提高骨量峰值,成年以后减少骨量流失,鼓励患者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与合理的饮食习惯,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基础,负重运动有利于骨健康。
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基础。钙是矿化组织的主要成分,并对于骨骼和牙齿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理想的钙摄入是指达到最大的峰值骨量成人骨量的维持,和年老后骨量的最少丢失所必需的钙摄入量,一生中不同时期所需钙并不相同,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妊娠和哺乳期和老年时期需要量增加,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推荐的每日11-24岁青少年每日1,200~1,500 mg/day元素钙,25~50岁女性1,000 mg/day,25~65 岁男性1,000 mg/day,绝经后未行雌激素替代治疗妇女和所有65岁以上男性女性1,500 mg/day, 而国人的每日实际钙摄入量并不乐观,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在10年前对9万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每日钙摄入量仅为405mg,近几年情况并没有大的改观,
所以对于每一个骨质疏松症患者,如果日常饮食未达到理想钙摄入者可以选择钙强化食品和口服钙制剂,使其达到理想摄入量,在此基础上给与其它治疗。
对于已经发生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包括祛除骨量继续丢失的原因和危险因素,绝经后妇女考虑是否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 如易维特),男性性腺功能低下者予雄激素替代治疗,对于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美国 风湿病学会ACR和英国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评议组均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ACR建议:所有服用强的松(5 mg/d) 3月以上者,为了预防骨量丢失和骨折发生,都应该每日补充钙1500mg,维生素D3 800 IU,并且应用二膦酸盐(阿伦膦酸钠或利塞膦酸钠),如果存在二膦酸盐禁忌或不能耐受,应该考虑应用降钙素治疗。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症很常见,并可引起严重临床后果,随之人口老龄化,患者会越来越多,各科医师应有所为,也能有所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