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中隔是导致女性不育和不孕的常见原因。腹腔镜监护下的宫腔镜子宫中隔切除术(Laparoscopy guidance transcervical resecition of septa L/S+TCRS)是经典的妇科内镜手术,术后常通过放置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 IUD)和服用人工周期药物来促进内膜修复[1,2]并预防宫腔粘连发生,但其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尚不完全明了。我们尝试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措施对患者进行术后处理,术后经宫腔镜检查随访提示宫腔形态恢复较为理想,现将所用方法及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1、术后宫腔内放置IUD,使用人工周期药物作用的探讨宫腔镜子宫中隔切除术和宫腔粘连松解术(Transcervical Resecition of Adhesion, TCRA)术后常于宫腔内放置IUD,并使用2~3个月的人工周期药物,目的是促进内膜修复并预防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是较传统的预防宫腔粘连措施[1-3],其有效性在接受TCRA的患者中已得到了充分体现 [4]。笔者认为,此种处理方法更适用于宫腔粘连的患者,对于子宫中隔患者则应区别对待。一方面,宫内IUD作为支撑物可以起到屏障作用进而阻隔粘连的形成,同时可以刺激内膜生长,理论上可能对TCRS术后宫腔粘连的形成起到预防作用;但其作为宫内异物,又可能增加术后感染的危险[2]并介导粘连。临床上,TCRS术后放环者宫腔镜检查时发现IUD被包裹粘连的现象并非罕见,而因IUD与宫壁粘连致取环困难更可从一个侧面证明这一点。本组资料显示,TCRS术后放置IUD无助于预防术后膜样粘连的发生,也不能最终影响(术后3个月)宫腔形状。因此,TCRS术后是否常规放置IUD值得商榷。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卵巢功能正常的患者而言,子宫内膜修复并不完全依赖于外源性激素刺激,外源性激素刺激也不能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只是对宫腔内缺失内膜的宫底区域进行刺激以使其尽快修复,药物的全身作用势必会刺激宫腔内所有区域。合并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内膜样囊肿或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异位病灶也会因此刺激生长,这将不利于患者术后正常妊娠和生育这一最终目的,且部分患者术前已经合并有月经过多或子宫内膜息肉,外源性激素刺激有加重原发病病情可能,故此类患者应避免外源性激素刺激。
2、术后早期进行宫腔镜检查的作用在术后进行过2次宫腔镜检查随访的患者中,有近1/4的患者术后第一个月检查时发现宫底有轻度膜样粘连,此种粘连通过宫腔检查镜镜体划动即可达到分离效果,再于第3个月随访时,宫腔镜检查这些患者术后宫底形态基本上恢复良好。只于术后第2、3个月进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部分患者发现宫底已形成致密粘连,检查镜镜体已很难进行分离,这将最终部分影响宫腔形态,尽管这样的粘连对于生殖预后的影响尚不得而知,但其说明术后早期随访意义较大,可及时发现并处理膜样粘连,防止日后较为致密的粘连发生。因此笔者建议TCRS术后的患者应在术后第一次月经来潮后1周内即行宫腔镜检查随访。
3、术后使用GnRH-a类药物的作用GnRH-a类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影响新生血管形成、减少生长激素的释放、减少术后炎症等,从而达到预防术后粘连的效果[5]。子宫中隔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症的患者,术后使用人工周期治疗从理论上讲会刺激异位病灶的生长,对术后妊娠不利,术后使用GnRH-a类药物治疗既可减少异位病灶的生长,又能从一定程度上防止粘连的发生,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本文3例术后使用GnRH-a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术后宫腔恢复状况及生育结局即为很好的例证,但因样本量不足,尚需扩大样本量后继续进行相关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