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幽门螺杆菌,许多人都会感到身上发麻,甚至胃也会不自觉地痛一下。
是的,没错,幽门螺杆菌是造成胃溃疡的常见原因之一,也与胃癌有着明显的关联性。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都一心想着将它赶尽杀绝,不惜冒着抗生素带来的巨大风险。
然而,幽门螺杆菌可能并不仅仅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致病菌。
早在1998年的时候,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的马汀?布莱泽教授(Martin Blaser)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幽门螺杆菌可能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于人类以及我们类人猿祖先的身上……所以幽门螺杆菌定植可能会存在好处。』
事实上,在人类的种群的开始,幽门螺杆菌就已经寄生在人类的胃中了。除非用抗生素的根除,幽门螺杆菌通常会伴随人体一生。而它在人胃中的消失,仅仅是这20多年来的事情。
在之后的研究中,布莱泽教授前瞻性的观点得到了证实。
在2011年,一篇题为《停止杀死有益菌》的文章发布于自然杂志上,其中的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缺少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哮喘、枯草热以及皮肤过敏。
并且,作者表示:『当幽门螺杆菌从人类的胃中消失后,人们更容易患上食道反流症,以及其并发症,比如巴雷特食管和食道癌。』
不仅如此,这种细菌并不一定致病。
根据印度金奈胃肠病学家Ramakrishna的调查,在印度人中,每10个人中就有7人感染有幽门螺杆菌,但绝大部分人并没有任何疾病症状,并且只有一小部分人患上了胃溃疡。
并且在老鼠实验上发现,在胃中存在的其他微生物可以抑制由幽门螺杆菌产生的炎症。
该项研究发布在《感染与免疫》期刊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胃中存在大量梭状芽孢杆菌的老鼠在接种幽门螺杆菌后,炎症水平要低得多。
这项研究的领导人凯伦?欧特曼表示(Karen Ottemann):在小肠中的梭状芽孢杆菌能够降低炎症。可能就是类似的原理,胃中的梭状芽孢杆菌能够抑制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
虽然研究还未在人体上进行,但我们或许能够做出这样的假说:对于一部分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一种结果――其原因是消化道菌群的失调,缺少了抑制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的其他微生物。
微生物学家马汀?布莱泽认为:“身体内菌落的组成的改变是造成一些人类疾病的原因。”并且他表示:“幽门螺杆菌可能是一个‘指示生物’,它发出提醒,告诉人们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
谁需要根除?
一些主流医学的医生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测试-阳性-三联疗法根除』。但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毕竟是一种比较激进的治疗方案,大量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造成无法预料的失调。
并且《临床治疗基本机制》杂志上也有文献表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对非溃疡性的消化不良没有帮助。
《The Microbiome Solution》的作者Robynne Chutkan医生表示:幽门螺杆菌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没有必要的根除可能会导致食道炎甚至食道癌……在某些患者身上,食道反流症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常出现的症状……幽门螺杆菌能保持胃饿激素的平衡,胃饿激素(ghrelin)是一种由胃肠道产生的激素能使人产生饥饿感,缺少了幽门螺杆菌的孩子可能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吃东西……所以,我只建议存在胃溃疡、胃癌或有明显胃癌倾向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
《Townsend Letter》2013年发布的了一篇指导:
『临床医生在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后会选择去根除……但这种一旦检测到就根除的方式可能对病人不是最好的,我们需要更加理性的指导。有一项广泛的共识是:患有胃溃疡、胃MALT淋巴瘤、早期胃部肿瘤以及和胃癌一级相关的病人需要治疗。携带有胃幽门螺杆菌的患者需要检查是否存在血小板缺少症、维生素B12缺乏症、缺铁性贫血。
显然,仅仅是幽门螺杆菌阳性不足以要求立即治疗,除非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表明了潜在的风险大于治疗导致的损失。
怎样治疗?
《Townsend Letter》的文章表示:三联疗法是主流医学的标准,但目前的根除率是70%左右,在经过一轮治疗的患者中根除率更低。
幽门螺杆菌在低PH胃黏膜中的定植和抗生素耐药性是造成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形成的生物膜以及其细胞内的复制也可能导致治疗的失败。
该文章评估了多种治疗方案,结果得出,在标准三联的基础上使用益生菌、抗生物膜酶、乳铁蛋白、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以及槲皮黄酮能够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并降低抗生素带来的副作用。
我个人在2013年经过三联疗法治疗后,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IBS-C、食物过敏和不耐受,其次出现了许多肠外症状,如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在14年8月开始的合理膳食后(排除麸质等致敏源,益生菌、维生素D以及肠道修复的膳食补充),症状才慢慢改善。如果再让我选择,我不会轻易地去杀死原本就在我体内的细菌。如果迫不得已,我会在用抗生素的同时使用高品质益生菌(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并在抗生素疗程过后持续1个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