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Monro首先报道了踝关节内骨软骨性游离体。1888年,König用剥脱性骨软骨炎一词描述膝关节内游离体1922年,Kappis将踝关节类似病变称为剥脱性骨软骨炎。1959年,Berndt和Harty详细描述了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病例,根据X线表现进行了分期,并称之为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在后来的文献中,这类疾病又被称为距骨骨软骨病、经软骨距骨骨折、隐匿性骨软骨骨折等,目前多称为距骨骨软骨损伤。
【病因】
病因不完全清楚,与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的机理类似,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外伤
Berndt和Harty认为踝关节内翻伤是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原因。通过尸体标本研究,发现踝关节背伸内翻伤时,距骨滑车外侧部分与外踝关节面撞击,导致距骨前外侧骨软骨损伤;踝关节跖屈内翻伤时,距骨滑车内侧部分与胫骨关节面撞击,导致距骨后内侧损伤。但部分患者并无明显的外伤史。
2、缺血
Campbell和Ranawat认为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是由于局部软骨下骨缺血坏死,产生病理性骨软骨骨折。
【损伤病理】
外侧病损多位于关节面的前中1/3,呈浅碟状,骨软骨块容易移位;内侧病损多位于关节面的中后1/3,呈杯状,骨软骨块不容易移位。病理切片显示,骨软骨块表面的关节软骨细胞通常变性、但仍存活,而骨性部分有坏死表现。关节滑膜有炎症及增生表现。
【诊断】
1、症状 主要表现为踝关节负重疼痛、肿胀,运动后加重。疼痛为弥漫性,无明确定位。部分患者有关节交锁症状。
2、体征 早期无明显体征。严重者关节肿胀,活动度减小,因关节滑膜炎症增生导致内侧或外侧关节间隙有压痛,屈伸时可有摩砂感。
3、辅助检查
(1)X线:包括踝关节前后位和侧位片。Berndt和Harty根据X线表现,将损伤分为4期。Verhagen等学者的研究发现普通X线漏诊率为41%,普通X线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59和0.91,踝穴位X线检查可提高敏感度至0.7。
距骨骨软骨损伤的X线分期(Berndt和Harty)
分期 X线表现
I 距骨顶局限性低密度区(软骨下骨压缩)
II 骨软骨块和骨床部分分离
III 骨软骨块和骨床完全分离,但无移位
IV 骨软骨块和骨床完全分离,并移位
(2)CT:研究显示螺旋CT的特异度可达0.99,敏感度略低,可达0.81。
【治疗】
1、保守治疗
包括休息、石膏固定、患肢部分负重6~8周等,通常适用于骨骺未闭合的青少年以及X线分期属于I期或II期的患者。但Letts等人的研究却发现保守治疗对青少年患者的疗效并不理想,24名患者中仅有9例效果良好。对成年患者和X线分期属于III、IV期患者效果不佳。有研究表明通过改变运动方式、部分负重或石膏固定等,成年患者保守治疗的成功率为45%。
2、手术治疗
X线分期属于I期或II期,以及MRI分期属I期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时应手术治疗。X线分期属于III期或IV期,以及MRI分期属II期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1) 关节镜手术:
包括关节镜下单纯病灶清理术,关节镜下病灶清理加微骨折术(或钻孔术)。优点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小面积的距骨软骨损伤效果良好,优良率为83%~93%。根据关节镜下软骨损伤的表现,可将疾病分度。
距骨骨软骨损伤的MRI分期(Cheng)
分度 关节镜下表现
A 关节软骨表面光滑、完整,但明显软化
B 关节软骨表面粗糙
C 关节软骨纤维化或出现裂痕
D 关节软骨瓣状损伤,或露出软骨下骨
E 骨软骨游离体,但未移位
F 移位的骨软骨游离体
(2)切开手术
1)传统的踝关节切开、病灶清理术:优良率在40%到62.5%。通常需要做内踝或外踝截骨,手术创伤大,术后需要石膏固定数周,不利于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2)自体骨软骨移植或软骨细胞移植术:对于关节镜下病灶清理加微骨折术效果不佳的病例、距骨骨软骨大面积损伤(>2cm2)或深层有骨囊肿的病例,可尝试自体骨软骨移植或软骨细胞移植术等,优良率可达9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