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假单胞菌属等,这些致病菌引起的角膜炎和眼内炎常可致盲,所以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生素对于有效控制眼部感染尤为重要。第四代氟喹诺酮药物通过抑制革兰氏阴性菌的DNA回旋酶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拓扑异构酶而阻断细菌DNA的复制,从而发挥杀菌作用。第四代氟喹诺酮药物克服了前三代不能对抗革兰氏阳性菌的特点而成为广谱抗生素,并可有效地治疗耐药菌感染及减缓新耐药菌株的出现。本研究通过体外测定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对眼部14种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来评价其对眼部感染的抗菌活性。
方法:14种致病菌来自临床上疑为细菌性角膜炎和眼内炎的患者,其中革兰氏阳性菌7种,革兰氏阴性菌4种,不常见菌株3种。按照 NCCLS(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标准,对每一菌株用微量测定法观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
结果:1、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对6种革兰氏阳性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化脓链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和肠球菌)有相似的抗菌活性(MIC值为0.08mg/ml~0.57 mg/ml);而对于草绿色链球菌,加替沙星的 MIC值为0.22 mg/ml,莫西沙星的 MIC 值为0.73mg/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在革兰氏阴性菌中,加替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为1.28mg/ml明显低于莫西沙星的2.60mg/ml;而加替沙星对肺炎杆菌、产气长杆菌的MIC值是莫西沙星的1/4~1/5。3、对于非常见菌株(如星形奴卡菌、龟分枝杆菌)加替沙星的MIC值仅为莫西沙星的1/4。
结论:第四代氟喹诺酮药物尤其是加替沙星具有广谱的抗微生物活性,它对眼科常见致病菌有高效杀灭作用,这种作用强于莫西沙星;对于抵抗力较强的机会致病菌感染如 LASIK术后分枝杆菌性角膜炎,加替沙星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