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诊断应有的、特殊的内容,它是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比如,肝阳上亢、湿热下注。另一个需要明确的概念是“症”,比如发热、头痛、舌苔黄、脉数。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将其辨别为中医的不同证,加以灵活诊治。有了辨证论治,中医诊治疾病就能突出一个“活”字,辨证论治要求中医大夫于动态的宇宙天气中,把握动态的人、动态的疾病,运用中医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理论,准确地把握人体与天地间的最佳平衡点,巧妙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最终化疾病于无形。因为中医的灵活性、创造性,只要正确掌握辨证论治,即使没有明确的病名诊断,也能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所以已知和未知的疾病,只要有症状,均可制订出诊疗方案,及时治疗,这正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之一。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辨病与辨证:病,即疾病,是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和发病规律的病理过程。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由于病是指疾病的全过程,而证是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贴切、更具有可操作性。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是其目的,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病论治是在确定疾病的诊断之后,根据疾病确定治疗的原则。对于比较简单的疾病来说,辨病论治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如蛔虫病应用驱虫剂治疗等。但是多数疾病都是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病理变化不尽相同,很难确定划一的治疗方法。因此只能根据证,而不是病来确定治疗方针。这就是为什么中医辨证论治比辨病论治用得多的道理。
在同一种疾病当中,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就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例如风温早期,发热、微恶风,是风热在表,用辛凉解表法治疗;中期,高热、咳嗽、气急、口渴欲饮凉水,是肺热盛,治当清肺热为主;后期,身热已退、舌红口干,干咳少痰、疲乏而脉细无力。是邪热已去大半,肺阴肺气受伤,宜清余热,滋肺阴,补肺气。与此相反,有时在不同的疾病中,却会出现相同的或相似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也可不同的疾病采用相同的治法,这种情况称为异病同治。例如久泻之后,出现脱肛,属于中气下陷;而产后调理不当,子宫下垂,也属于中气下陷,因此两种病人都应当采用益气升提的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