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一生的生理特点包括月经、带下、妊娠、产褥与哺乳。正确认识女性不同生理阶段的特点,才能了解养生保健的根本原则。
(一)月经周期要遵从阴阳消长的节律变化
女性从月经初潮到绝经,在大约35年的时间里要经历每个月周期性的生理变化。月经规律的月节律取决于女性身体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中医认为阴阳是互根互用,可以相互转化又彼此制约的,所谓阴极生阳,阳极化阴。正是在这种不断变换、转化的节律中,形成女性特有的月经期、经后期、氤氲期(排卵期)、经前期的周而复始。月经期重阳必阴,阳化阴,经血按时而下;经后期阴长阳消,阴血满盈;氤氲期重阴必阳,蓄势而发,排出卵子;经前期阳长阴消,气血充盛,到再次阳极化阴而产生月经。养生的原则就是要遵循这样的生理周期变化。
1、月经期
阳盛极而化阴,阴血顺势而下。如果女性素体就有不调、失衡的问题存在,这种猝然的变化是很容易造成身体出现不适、疼痛,甚至呕恶、腹泻等症状的。所以此时适当吃些温补的食物,如羊肉、红枣、红糖等,帮助阳化阴,可以增加月经量、减少疼痛的发生。如果月经期进食生冷或洗凉水澡,过度紧张、劳累,都可能影响到阳升极而转阴的过程,造成痛经、月经量减少、月经后错,甚至闭经。
2、经后期
经后期,阴长而阳消,女性多安静、娴雅。随着气血渐渐充盛,带下开始增多,清澈明晰,春意暗动。但凡阴血不足,则带下稀少;如若内热偏盛,更是带下黄稠。可以多进食黑芝麻、黑豆、木耳、鸡肉、桂圆、百合等调补阴血,要少吃辛辣、温燥,不要熬夜、房事过多,避免耗血伤阴。
3、氤氲期
至排卵期,阴极而生阳,如春笋破土悄然而出,幻化之妙在于阴阳转化的圆润周密。如果气血不足或有涩滞,则磕磕绊绊,不能顺其天成,必然出现异常出血、排卵疼痛、腰酸下坠等一系列不正常情况。重阴必阳,故饮食宜清淡,所谓“甘淡渗利为阳”,避免味道厚重、过度滋补;可以适当增加房事,加强每日运动,促进从阴出阳的转化。
4、经前期
经前期,阳长阴消,气血充盛上行,女性多心浮气躁,体沉肢肿,食欲大增。有些青春期女孩子还会出现面部及前胸轻度座疮。素有肝火,则易上冲头痛,烦躁易怒;脉络不畅更显乳房胀痛难碰。直至阳极化阴,气血骤然下聚胞宫,经血再次来临。这个时期,要适当助阳,而不能损阳,宜饮食温和,避免生冷寒凉;下肢保暖,以防胞宫中寒;心情舒畅,忌有气怒悲哭;起居有节,适度运动和房事。
(二)妊娠分娩要顾及不同阶段气血阴阳的变化。
生育是女性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生理阶段,如何顺利完成这项大自然生物繁衍的艰巨任务,关系到女性身心的健康,家庭幸福的维系,后代传承的优劣。
1、妊娠期
女性在达到生育期年龄时,需要肾气盛,冲脉充,气血满盈,才能孕育胎儿。一个胚胎如同晨曦中冉冉升起的红日,生命的萌芽来自那份温暖。快速地细胞分裂、器官形成、生长发育,高速运转产生的热量、代谢的垃圾都是惊人的,所以怀孕期女性多表现出内热较盛。如果这个时候过度进食温热滋补,造成内聚热量较高,代谢垃圾不能及时排出,容易造成感染、过敏、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生,甚至伤阴动胎,出现胚胎停育或流产。
俗话说“产前一盆火”,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产前需要火一样的温暖,二则说火大可能出现燥热。冰天雪地种不出庄稼,寒崖冷巢孵不出雏鹰,所以产前饮食不能过于寒凉,选方用药慎用清热凉血之品。孕育是希望,是憧憬,肝气疏散,阳热上浮,如若火大燥热易伤阴内扰,故饮食还需清淡而丰富,适量而不过度,避免煽风点火;着装要舒适、保暖,却不要厚罩热捂,以免招风外感,化热生痰;心境应静怡而平和,忐忑但不焦虑,防止胎动不安,更不可滥用温燥动血之方。这盆火要慢慢燃烧,徐徐温动,不能过旺过快,灰飞烟灭。
2、哺乳期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耗气伤血,阴竭津亏。产后又需内聚气血,变化乳汁哺育婴孩。身体的枯竭、不适需要调养,心里的落差、混乱更加无助。中国人讲究“坐月子”,就是针对这种身心的疲惫,如同不能运作的机械,无法转动的枢纽,应该给予充分的修养和调整。
“产后一块冰”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产后阳气的损耗,阴血的匮乏,造成身体机能下降,运化不利,出现畏寒、肢冷、食欲不佳等症状;二是产妇由于生产前后的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变化,往往在产后容易陷入忧愁、悲伤甚至抑郁的状态中,无法自拔。温则通,寒则凝,产后因其特殊的生理状态,饮食宜适当服食鸡汤、羊肉、桂圆、红糖等温补之品,有助于产妇身体机能的恢复,促进代谢和吸收;不应多吃萝卜、西瓜或鸭肉、海鲜等偏于寒凉、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伤及脾胃,化湿生痰。穿衣应保温暖,多防护,避风寒外袭。思想要愉快、放松,不能紧张、争执,防肝郁气滞,血脉不通。亲属和朋友要充分认识到产妇身心所承受的巨大落差,重视这个阶段对产妇调养的非凡意义,积极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安慰,帮助产妇乐观、顺利地渡过。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很多传统的理念能够流传至今,势必有着它持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中医对产前产后的认识不仅来源于几千年生活经验的总结,更是在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下的进一步升华。
(三)绝经期需要平稳度过
在我国妇女的绝经年龄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平均49岁,发达国家50至52岁,非洲47岁。在40岁以前绝经则为早绝经或卵巢早衰。妇女绝经年龄受遗传、营养、体重、嗜好、生育、疾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的妇女在绝经过渡期这些症状已开始出现,并持续到绝经后的2~3年,少数人可持续到绝经后的5~10年。90%的妇女都会有轻重不等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有的需要治疗,有的则可以自我调理。当然,妇女在绝经前后,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应该先到妇科门诊做一个检查,排除了妇科疾患的可能性后,再进一步诊治,以免误诊误治。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多种多样,这是因为女性激素在全身有300多个“靶点”,因此,它是一种疾病在全身不同系统的综合表现。常见症状:月经紊乱、潮热出汗、焦虑抑郁、烦躁易怒、头晕头沉、胸闷心慌、阴道干涩、尿频急或排尿不畅、记忆力下降、皮肤干裂或瘙痒、体形发胖、腰腿疼痛、易发生骨折等等。
中医认为围绝经期是人体衰老的一个转折点。中医认为女性在35岁之后,阴阳开始逐渐衰减,从42岁起,这种下降呈加速状态,与现代医学研究40岁之后的“折棍现象”非常吻合,因而很容易发生阴阳之间关系的“震动”,导致平衡失调,从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但一旦顺利度过了这个多事之秋,人生的道路依然会恢复平稳与协调,绝经后的女性同样可以健康快乐地生活。
中医强调防患于未然。规律的生活节奏,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及健康平和的心态对于任何年龄段、任何疾病状态下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1、规律的生活节奏
人体的阴阳是通过天地的昼夜变换来达到此消彼长,互跟互用的。按时作息,不熬夜,不晚睡,保证良好、充足的睡眠能够长养人体,维持阴阳平衡。规律的起居、饮食,甚至规律的二便都可以起到协调内外、上下的平衡作用。
2、良好的生活方式
营养不良,体重过低,素食者都可能造成阳衰阴亏的加剧;经常吸烟、过度饮酒、咖啡以及嗜食辛辣会导致内热伤阴,出现绝经期提前甚至卵巢早衰;日日喝碳酸饮料、缺乏运动锻炼,容易阻碍脾胃消化,引起体内垃圾堆积,气血不畅,阴阳失衡。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对女性卵巢功能存在明显影响。如果能杜绝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保障阴阳的平衡协调。
3、合理的饮食结构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的肾比后天的脾提前衰退。50、60岁的人还能吃能喝,但已经丧失了生育能力。所以40岁之后适当进食一些补肾的食物是非常必要的,关键的问题是把握进补的量和频率。中医讲究个体差异,就是因为不同的人身体素质不一样,不同的脾胃功能,每天不同的活动量,不同的情绪变化都可能影响进补食物的吸收和转化利用。这需要个人良好的自我评估和调整,进补也要达到平衡,才能使本来动荡的身体机能达到协调的状态,否则就是帮倒忙了,所以我始终强调养生是一种学习和修行。
4、健康平和的心态
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忧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喜则气缓,情绪的极致表现对人体内部的影响巨大,伤害五脏,损及阴阳,都是围绝经期女性的大忌。如何修炼身心、平和心态,达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境界就可以顺利度过围绝经期。
附:常用的补肾食品
肾主水,色为黑,所以补肾的食品黑色为多。如黑米、黑豆、黑木耳、黑芝麻、黑枣。
脾肾有先后天的关系,健运后天脾土也可以达到补先天肾的作用,如山药、莲子、豆角、板栗等。
还有就是同气相求的作用,俗称“吃什么补什么”,可以用猪骨髓、猪肾、海参、冬虫夏草等等都可以达到补肾的作用。
补肾贵在少而精,持之以恒,不要急于求成,量大反而适得其反,使阴阳失去平衡,导致女性很多疾病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