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是自古民间流传下来的谚语,老百姓都知道,也是养育小儿的经验总结。字意是要确保孩子的健康平安,就不能给孩子吃的过饱,穿的过厚。
(一)小儿的生理特点
中医认为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中医所讲的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中,小儿有三脏不足,即脾、肺、肾不足。正是由于小儿脾胃发育不完善,消化吸收的功能要比成人弱,一旦喂养过量就容易出现食积的情况,从而导致孩子生病。现代医学也认为,孩子如果饮食过量,吃得太饱,不但加重了孩子的胃肠道负担,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胃肠蠕动及消化液的分泌,经常会出现一些腹胀、腹痛、便秘、睡眠不安的症状,甚至长期的饮食过量,就是使孩子的消化功能超负荷工作,久而久之胃肠就罢工了,从而出现食积,甚至发展成食欲不振、厌食。再者,因此我们提倡孩子饮食不要过量,特别是晚餐不要吃的过多,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吃了,回家后,跟随大人再吃一顿,这样导致孩子吃得过饱,消化不了,就会积食,孩子会出现口臭、便秘、睡眠不安、翻身打滚、咬牙磨牙、舌苔厚腻,晨起口中有酸腐气味。中医讲这是由于饮食过量产生的湿热积滞的症状,当孩子身体处于这种食积滞热的内环境状态下,再受到病毒、细菌的感染,就很容易生病了。
穿衣服的情况也是这样,穿的过厚,不但孩子的活动受到限制,并且由于孩子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就容易出汗、受凉,反而容易生病,特别是许多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从自我感觉出发,自己怕冷也给孩子捂得严严实实。其实我们只要摸摸孩子的小手,以不凉为度即可。
(二)小儿出现食积的症状怎么办呢?
一旦孩子出现了食积的情况,要用一些食疗的方法或消导的药物。
2、食疗的方法
①消食茶:桔皮10g 荷叶10g 炒山楂10g 炒麦芽10g 加水煮30分钟,取汁代茶饮。
②三仙汤:取焦三仙30g(焦神、焦麦芽、焦山楂,药店即有售),加水煎煮后,取汁饮用。
3、外治方法:
①清胃经
位置:手大鱼际桡侧,拇指至掌跟。
操作:用拇指自掌根推向拇指100-300次。
②揉板门
位置:手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拇指自指根推向腕横纹100-300次。
③运内八卦
位置:以手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之根横纹约2/3处,所形成的圆周。
操作:用拇指顺时针揉运100-300次。
④揉按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剑突至肚脐联系中点。
操作:推揉100-300次。
⑤清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
操作:从手虎口推至手指尖方向,推100-300次。
⑥小儿捏积
捏积是中医儿科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内病外治的特殊疗法。以内病外治,药少力专,操作简便,实用性强为特点。因为通过捏拿小儿脊背皮肤组织所产生的良性刺激,来治疗某种疾病,所以称为小儿捏积疗法,又称捏脊。
[主要功效]
(1)促进小儿生长,增加体重。
(2)活跃造血机能。
(3)改善营养不良和患儿低蛋白血症。
(4)促进消化功能随恢复、改善消化功能障碍。
(5)调节经络及调整脏腑功能。
[操作要领]
捏积的体位:患儿脱去上衣,俯卧在床,露出整个背部。应力求卧平卧正。
基本手法:捏积时自尾骨的凹陷处起,一直向上捏至颈部,一般是从下往上捏。刚开始的时候每次不要超过5遍,手法要轻;等孩子慢慢适应了,再逐渐在手上加点力,增加次数,但每次最多也不要超过10遍。捏积的具体手法有两种,可以任选一种:(1)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拇指指腹对准食指的第二指关节桡侧,虎口向前,双手食指紧贴皮肤并向前推动,将皮肤推起,然后双手的拇、食二指把皮肤捏起来。(2)用拇指的桡侧顶起皮肤,食中指前按,拇、食、中三指指端挟住皮肤并捏起,同时稍用力提拿,双手交替移动向前。捏脊完成后,孩子背部的肌肉比较紧张,这时再用手掌从上自下,沿着脊椎向两边分推;最后再沿着孩子的腋下轻轻向下抹5遍,起到宽胸理气的作用。
下面将捏积手法分解介绍。
①推 操作者手心向上,用双手的食指第二、三节的背侧紧贴着孩子背部正中脊柱的皮肤,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推。注意推的力量不可过猛,如果力量过猛,容易出现滑脱。
②捏 操作者在上述推法的基础上,双侧拇指与食指合作,将孩子背部正中脊柱的皮肤捏拿起来。注意捏拿皮肤的面积及力量都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猛,孩子会感到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孩子的皮肤容易松脱,而且刺激性小,影响疗效。
③捻 操作者在捏拿孩子背部正中脊柱的皮肤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合作,向前捻动患儿的皮肤,移动操作的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注意左右两手配合要协调,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正中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要松脱,一鼓作气,从尾骨一直操作到大椎穴。
④放 是上述推、捏、捻三个手法的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的向前推进,捏拿的皮肤恢复到原状。
⑤提 操作者从捏拿的第五遍中,在患儿督脉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脏腑背俞处(大肠俞、肾俞、三焦俞、胃俞、脾俞、肝俞、膈俞、心俞、肺俞),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背俞处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提拉,以加强对背部脏腑俞穴的刺激,调整小儿脏腑的功能。注意提拉力量要因人而异,根据孩子的年龄、营养状态采用不同的力度。在重提的过程中有些可发出清脆的声响。如孩子兼见烦躁易怒,夜寐不安加重提心俞、肝俞;如孩子脘腹胀,大便夹杂不消化奶瓣、食物,便秘、口气酸腐,加重提三焦俞。
⑥揉按 这两个手法操作时同时应用,操作者在捏拿小儿脊背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指腹在患儿的肾俞穴处揉动,同时拇指适当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也就是揉中有按,按中有揉。注意拇指向下按压的力度不可过大,否则孩子患儿会感到疼痛。
[注意事项]
(1)小儿背部有疖肿、外伤或有某些严重的皮肤病而出现背部皮肤破损者,禁止捏积治疗。
(2)小儿患有某些严重的心脏病,操作时由于小儿哭闹,可能加重病情甚或可能出现意外险情,禁止捏积治疗。
(3)小儿患有某些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的疾患,或后天中枢神经系统因感染、外伤而出现明显的损伤,表现为明显的智力低下的疾患,禁止捏积治疗。
(4)患儿患有某些出血性疾病。由于捏拿脊背或因小儿哭闹,可能会加重局部或全身的出血倾向,禁止捏积治疗。
(5)患儿正在患有某些急性热性病,也不宜同时进行捏积疗法。
(6)捏积治疗期间忌食芸豆、醋和螃蟹及不易消化食物。
(7)捏积治疗期间忌食油腻、冷饮等食物。
[捏积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经络系统在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存在着统一完整的联系,捏积疗法以手法刺激体表特定部位及穴位,可以激发和引导经络系统,调节我们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从而达到了治疗目的。总结起来捏积有以下功能:
1、平衡阴阳
中医认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相互对立的正反两方面的概括。我们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以及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如果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失调,就可引起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是调整人体的阴阳至相对平衡状态。而捏积疗法作正是起到这种作用。捏积疗法作用于人体后背部正中,中医以人体背、腹部分阴阳,人体的背部属阳,腹部为阴。通过捏积疗法具有鼓舞人体阳气的作用,同时人体后背部位分布着数条重要经络,通过捏积刺激人体的经络,而起到双向调节人体阴阳的作用,即去除有余而补充不足,这样调整人体的阴阳,使其达到相对平衡状态,促进人体恢复健康。
2、调和气血津液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有推动、温煦等作用;血、津液,具有滋润、濡养的作用。我们人体的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都依赖气血津液的正常功能,因此人体气血津液的功能异常,就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人体后背正中部位分布着许多重要穴位――腧穴,像肺俞、心腧、肝腧、脾腧、胃腧、肾腧、大肠腧、小肠腧等,捏积疗法直接作用于这些腧穴可以达到补养先天肾精、健养后天脾胃,以及调养肺脏、通达肠胃的作用,从而起到促进气血津液生成,调和气血津液的作用。
3、调整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形成人体的五大功能系统,在形态结构上密不可分,在生理功能活动上相互协调,在物质代谢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体的体表与内脏关系密切,内脏脏腑的病变可以直接在人体的体表反映出相应的症状,同时通过刺激躯体的一定部位可以对内脏的功能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如果脏腑功能受损,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捏积疗法通过手法刺激人体体表背部,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活动,使失调的脏腑功能重新达到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4、调节经络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遍布全身,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外连肢节,内联脏腑的作用,可联络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毛、筋肉、骨骼。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则气血失调,发生疾病。捏积通过手法治疗,按穴位、走经络、行气血、舒筋骨,改善了人体经络的功能活动也同时调整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了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从而使人体五脏安和,百脉疏通,抵御预防人体疾病发生。
捏积疗法作用于人体后背部正中部位,这里有督脉和膀胱足太阳经循行,捏积疗法作用于督脉和膀胱足太阳经上,可以促进孩子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功能。
①督脉
督脉循行人体背部正中,具有统率、督促全身阳气的作用,中医认为阳气具有温养、气化、防御的功能,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决定因素。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阳气强壮,可以促进脏腑器官功能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机体防御疾病功能。捏积疗法作用于人体后背正中作用于督脉,可振奋、促进人体阳气,鼓动气血运行、津液气化,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消除食积、痰湿等病理产物,达到治疗的目的。
②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循行最长的经脉[4],为太阳主表,有巨阳之称,是人体防御疾病的第一道屏障。此外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至后背,分布着众多脏腑的背俞穴。背俞穴位于于督脉两旁,它的主要作用是扶正补虚,调节相应脏腑机能,主要治疗相应脏腑病症。中医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腧、胃腧调整人体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促进孩子食欲和食物的消化及吸收。人体气机升降顺畅,则饮食正常,食而知味;肺腧、大肠腧主降,共同促进六腑通畅,消化道畅通,则排大便正常;心腧、肝腧主管定志安神,则孩子无夜啼、烦急;肾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为先天之本,肾腧调整肾之功能,则生长发育正常。同时脾胃与肾有先后天互相补给、互相资助的生理基础,脾胃为水谷之海,化生气血能充实肾精;肾藏精,主命门真火,肾阳温煦能健运脾阳。捏积疗法作用于后背正中,调节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具有健脾补肾、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捏积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背部皮肤的捏拿刺激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调节经络,平衡阴阳,调整脏腑,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
[捏积疗法治疗病症范围]
1、适应的病症
目前随着中医推拿学科的不断研究发展,捏积的治疗范围也越来越扩大,近年来捏积治疗小儿各系统的疾病的报道越来越多。捏积疗法原来是治疗小儿疳积病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儿疳积发病率越来越少。但是近代研究进展表明捏积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很好,除此之外,对小儿腹泻、便秘、小儿夜啼、小儿腹痛、小儿缺铁性贫血(脾胃虚弱型)、及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均有效;对儿童情绪障碍、小儿遗尿、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非急性发作期、小儿哮喘缓解期的预防、小儿过敏性鼻炎、小儿气虚体质的改善的亦有效果。
2、预防保健
捏积疗法对促进健康儿童的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也有帮助,可以起到健脾胃、固肺卫、安心神、益心智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