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灾情严重,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伤亡惨重,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在这样的灾难事件中,灾区人民面临亲人的死亡、伤害及财物的损失,幸存者及援助人员等在心理上均产生相当大的震荡与影响,如无助、强烈的害怕、恐惧、悲伤、自责等情绪。此种经历容易形成个人的创伤经验,造成某些灾民出现;创伤应激障碍,因此,进行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尤为重要。
心理危机干预,简单说就是让被干预者把经历的灾难事件、内心的感受和体验说出来,把情感宣泄出来,淡化灾难带来的恐惧、焦虑、自责等多种消极情绪,让当事人可以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从理论上说,地震后的心理干预越快越好。尽量在心态未落入谷底之前进行干预,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让其恢复到最正常的状态,因此,心理危机干预是应急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心理危机干预一定要在幸存者的身体安全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需要心理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筛查和诊断,针对灾民受到灾难影响的不同程度,马上进行干预,及时帮助他说出内心体验,宣泄消极情绪。干预越及时,幸存者心理康复的越快,越晚效果越差。因此,在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间与重点对象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限为灾难发生后的4周以内,主要开展心理危机管理和心理危机援助。
地震后最需要心理干预的对象,是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最多的和心理感染最严重的人,通常我们救助的第一群体是幸存者,即直接受到伤害但存活下来的人,与其并列的是死难者家属。心理危机干预人群一般分为四级。第一级人群: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第二级人群: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者),如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现场指挥、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医疗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 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等。第四级人群:后方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志愿者,甚至所有在地震后天天关注重灾区的情况而容易心理感染的人群等。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人群的重点人群是第一级人群即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然后再逐步扩展,对于一般性心理宣传教育而言,要覆盖到第四级人群。
幸存者在灾难后的心态会表现出恐惧、无助、后怕、悲伤,还有很重要的一种情绪,就是不合情理的自责。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情绪情感的宣泄尤为重要
遭受意外创伤后,幸存者会有各种各样包括身体伤痛、恐惧、无助、后怕、悲伤、后悔、责怪等各种体验的和情感宣泄的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帮助幸存者把这些感觉与情感宣泄出去。
对于打击特别大,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急性应激反应,如茫然、麻木、注意范围狭窄、定向力障碍、讲话言辞凌乱、有的还会出现木僵。有的人会有一段时间表现得十分冷静和镇定,甚至麻木般的镇定,好像可以勇敢地应对灾难事件,表现很冷静,往往是压抑了其情绪,这种情况尤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其表达亲历的感受,并激发其宣泄情感与体验。否则,如果难以将情绪释放与宣泄,往往容易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等。
(1)哭泣是最直接的创伤康复办法
对于在这沉痛的打击下,能流泪甚至是大哭是件好事,试着表达、发泄出自己的感受,就有机会从伤痛中恢复过来。如果强迫自己去压抑真实的情绪或想法,反而会造成紧张与身体上的不舒服,这样会延长恢复的时间。因此,大声地说出来,甚至是喊出来或哭出来,是重要的自然宣泄方式。
(2)小组讨论与交流
小组讨论与交流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宣泄方式。在小组讨论中,要把同一伤害程度的个体放在一起。通过情感激发、共鸣以后,其同伴的相互安慰和支持,效果是最好的,另外罗杰斯的患者自我支持疗法是非常有效的。
(3)通过音乐将其情感宣泄出来
音乐是一种最适合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具之一。由于它是非语言的属形象思维的形式又与人的深层意识距离最近的特征,使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于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音乐也可以跨越年龄和语言限制,故无论男女老幼、智力高低、或懂得音乐与否,都可从音乐疗程中获益。因为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同旋律的音乐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交替播放一些忧郁和振奋的歌曲有利于其情感释放,然后激发起心理能力与潜力,促进幸存者的生存欲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音乐疗法能够舒缓情绪和调节情绪。
(3)助人自助,充当志愿者让幸存者减轻负疚感
对愿意作为志愿者的成人幸存者,给他安排一些任务,比如分发食物和饮水,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帮小孩子辅导功课,带他们作游戏,让他们承担一定责任,有助于他们重新进行自我认同,提高复原力。最不应该做的就是闲在那里,听着周围的哭嚎。成人也是如此,不要什么都不干,但也不要过劳,容易耗竭。
(4)倾听、陪伴与身体抚慰
对于心理应激反应过强的幸存者,比如失去孩子的父母,要听他宣泄,不要打断其说话和哭诉,倾听就是一种支持,陪伴、握手,轻拍其肩膀或者拥抱,让其有安全感。
(5)对死难者进行告别仪式
幸存者对死难者的祭奠或者集体的祭奠活动,如小孩子的假装游戏与替代性角色对话,放飞风筝,把想对死去亲朋说的话写在风筝上放飞,或者埋葬小纸条,或者在石头上刻字,或者画画等等,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不回避现实,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都是很好的情感宣泄方式。我们都必须支持与理解,不要制止其行为。
对于亲人朋友的死亡,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必须做到:不要隐瞒,否则会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对于死亡有一个告别仪式,对孩子来说,要让他知道亲人或同伴永远离开他(她),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告别仪式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了结、承认事实的过程。尽管有时从承认到接受事实还需要时间,但承认是接受的必经之路。
对死者的告别,对于生还者来说,不仅是一种接受现实,而且是一种情绪宣泄的重要途径,对生还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告别仪式以及祭奠在危机干预中非常重要。
另外,地震灾难后的心理干预,不是单单靠心理专业人员就可以完成的,要带动当力量包括当地政府组织、社区管理者以及各级各类医护人员、志愿者等,把心理救援理念和一些简单的心理救援技术传播开来,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心理干预网络,把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干预方法传播出去,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灾后心理救援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情系民生”的执政理念。中国心理学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大学等各大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都倡导并成立抗震救灾心理援助小组,并相继派出专家团队小组进行了一些紧急心理危机援助。
对于灾难过后怎样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人们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气,重建生命的意义,这既是一个需要极强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斗”。
根据心理学定义,判断心理创伤性事件有有三个标准:第一,危及人类生命;第二,不可预期;第三,无论做什么也无法阻止。汶川地震显然属于重大心理创伤事件。有专家认为“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有70%的人可以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应付策略自然恢复。而高达30%的人群,将从灾后几天到几十年,陆续出现不同的症状。”这些人如果得不到专业的救助与治疗,将因此发生人格的改变、扭曲,而且很可能终身无法痊愈。
对于一般的70%人群而言,通过一般性的心理援救工作以及心理干预的一般性技术可以帮助其自然恢复。关键是对于其他大约30%的人群,真正需要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以及精神科医生等进行专业化的治疗。
可见科学的心理治疗,一方面提倡早期干预,把问题控制在早期,这是心理卫生工作者所倡导的理想工作模式。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康复需要较长的时间,一些因灾害产生的严重心理障碍需要较长时间才可以康复,因此心理救援是一项非常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持久的科学救助。
鉴于上述情况,一方面我们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其幸存者进行心理疏导与情绪宣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需要过于恐慌,因为我们要充分相信人类自身的心理恢复与调整能力,相信人类战胜任何危机和困难的意志力。在短期的应激期内,特别是需要进行干预的第一级人群即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他们表现出一些异常的心理反应,这是必然的,此时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我们不能忽视,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强化其概念。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并且有些情绪反应本身就是应激过程中伴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心理危机干预的进行,一些应激反应都将逐渐减轻或者淡去。一般来说需要几个月、但对于创伤大、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幸存者,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慢慢恢复。
那么怎样干预,如何干预?首先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划与管理,如需要多大规模的心理专业人员队伍,在哪些地方设心理干预点,如何设置干预点?按照国际上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每个心理危机干预点至少配置一个当地精神科医师,一个心理治疗师,一个心理咨询师,一个社工人员等组成,并且要有简易的环境要有让孩子玩耍的地方,或者让需要干预的人有看报等有简单娱乐的地方。对于发现精神创伤与压力后应激反应严重的灾民(如震后长期失眠、呆痴、酗酒、抑郁症、惊恐反应),要立即实施干预。
只有这样,心理干预的网络系统与社会支持系统才能建立起来,才能有规划有步骤地,科学合理地进行,否则如果心理工作者要一个帐棚接一个帐棚地去访问与筛查,这样去发现有心理问题的灾民,那样的工作会很持续很长时间,并且效率也不高,甚至会忽略很多问题。
学校是最早恢复上课的地方,现在有的学校都开始复学了,因此心理援助就先从学校开始,找到孤儿,或者父母有一个过世,或者兄弟姐妹过世的,进行干预,再慢慢扩大到他们的监护人、邻居。学校比较有组织,人员也比较集中,可以采取班级团体,或者采用一个个小组团体治疗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并且对当地学校的教师和组织工作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成为当地资源,做后续长期性的干预。心理辅导一般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单纯靠外来介入的资源持续性是不强的,因此,培养当地资源尤为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