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做久了,经常会被问及一些同样的问题,反映了人们对心理医生和心理治疗的一些普遍好奇和疑惑,甚至还有一些误解。归纳起来,常常有这么几类。我根据自己对咨询的理解,作一简要回答。特别声明,只代表我个人观点。
一、心理治疗有效吗?
以我个人为例,从我接待过的一千余名患者的反馈中,我可以肯定地说,有三成到五成的人在两三年后的随访中,仍然回答有效。随着几年来我的咨询经验和技术的提高,这个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但是,必须明确一点:作为影响人、改变人的方法,心理治疗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在心理治疗产生之前,人们天天都在改变;心理治疗产生之后,人们也在改变,却不是每个改变都与心理治疗有关。
但是,每一个成功地影响人、改变人的案例,一定都暗含了心理学的原理。
我以前常常说: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未必能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定是一个熟谙人心理的大师。就是想强调两点:一、心理学的知识,不一定都要从书本中来;二、影响人改变人的方法,并不是只有心理治疗这一种途径。
那么,心理治疗作为影响人、改变人的方法之一,它的优越性在哪里呢?
我以为,这就象吃饭和做饭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吃饭,一日三餐,一顿都不愿意少。人人都吃,但不一定人人会做。虽然大部分的成年人都会做几样菜饭,但是要想吃的精致点,还是要到饭店。
心理需求和心理治疗的关系,也和吃饭与做饭的关系差不多。
心理需求人人都需要,就象人人都需要吃饭一样;大部分人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提供一些满足他人心理需要的办法,就象大部分成年人都会做饭一样。但是,心理治疗作为影响人改变人的方法,就象饭店里的厨师提供的菜饭,虽然菜系不一(鲁、川、苏、粤、浙、闽、湘、徽),讲究的却都是色香味俱全。
当然,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厨子也是如此。所以,做心理治疗时,一定要找一个符合自己风格的心理医生。这一点,很重要。
二、心理治疗如何才能有效?
在心理治疗核心概念系列丛书《干预与技术》这本书中,有两段话说得极其精辟,我深以为然:
“两个主要的因素有助于心理治疗的成功。第一个因素是来访者开放的勇气,足够信任来表露他们的痛苦和恐惧,在他们的生命中在思想、感受和行为方面做出必要的改变。第二个因素是专业治疗师的能力。更进一步,治疗师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治疗师作为一个人和治疗师所做的。”
“(治疗师)作为一个人的能力来自通过治疗和生活经验获得的个人成长,它包括承认我们与那些称之为病人或来访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因为共同的人性我们与他们共享很多。在心理治疗干预和技术技能方面的能力是来访者较少可能拥有的,这些来自于专门的训练、实践和督导。”
我们先说来访者的因素。
如果来访者不是主动前来求助,治疗效果一般都不会太好。在临床上,我们常常会接待一些被父母揪来或者哄骗来的孩子,或被成年子女强拉过来的老人。如果经治的心理医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高超的技术,往往咨询都难以为继。这样的结果,往往让前来求助的家人和经治的心理医生,都体会到很深的挫败感。对患者本人,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同时也会侵蚀他对心理医生的信任。有时候,对这样的患者,我宁愿家人放一放,等患者本人的意愿出来后再来求治,效果反而会比较显著。
其次,什么样的心理医生效果会更好些呢?
有研究报道,70%或者更多成功的病人认为心理医生的人格是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心理医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人格呢?
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我是真诚的、内省的,我希望我的咨询风格是幽默的和生活化的。
真诚,简单地说,就是尽量不装,多拿自己说事儿。我在咨询室外是什么人,在咨询室内也就是什么人;在咨询室内是什么人,在咨询室外也就是什么人。我先深刻解剖自己,然后再深刻解剖他人。我如果没有解剖过自己,我不在他人身上随便下刀。
内省,也就是常思己过,并且平和地接受自己的过错。我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儿,有谁会甘心自以为非呢!而这正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的局限性。我深信,一个人的错误,别人知道的,一定比自己知道的多;背后说的,一定比当面说的多。没有他人作镜子,常思己过很难。内省,就是自己照镜子。在临床工作和生活中,我常常看到一些人,在内心受到伤害时把自伤说成他伤,把内伤说成外伤,可悲亦可叹,可气亦可恨!我希望自己不要始终是这样的人。但我自己也清楚,我曾经是过,希望将来不再是。常思己过,难;平和地接受自己的错误,更难。接受自己的错误,也就是接受自己的局限性。接受了局限,才有可能突破局限。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心理医生连自己也不接纳,他怎么会接纳别人!虽然步履蹒跚,但我确实在向着悦纳自己的境界行走。
生活化,就是多举例,深入浅出,不故弄玄虚。有的人,把简单的事往复杂里说;有的人,把复杂的事往简单里说。我希望自己是后者。
我深信,一个好的心理咨询,一定是一个深入地打动人心的过程,就象武林高手对决,刀剑不绝却又惺惺相惜,如苗人凤与胡一刀的商家堡一战。
三、心理医生每天接触这么多人的痛苦,你们如何处理这些情感垃圾?
我不知其他心理医生感觉如何,就我个人而言,倾听他人的痛苦,很少给我带来垃圾的感觉。相反,在倾听后能为来访者解除痛苦,对我来讲,是件很愉悦的事。尤其是看到来访者的成长中有自己努力的因素,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
虽然不赞同把痛苦说成垃圾,但借用垃圾的比喻,我倾向于把自己比做垃圾处理站。因为身怀变废为宝(就象把排泄物做成肥料)的绝技,恨不得多多益善,常常是来者不拒。
在几年的冲刺过后,我真正体会到了自身的局限性,明白了自己这个处理站还是有加工能力限制的,不能超负荷工作。偶尔,我也确实感觉我这个处理站太小了。就象《非诚勿扰》里,葛优饰演的秦奋,投身忏悔的教堂。
四、看心理医生的就是神经病或者精神病吗?
恰恰相反,来看心理医生的,不是神经病或者精神病,往往是一些很优秀的人士,他们常常是各行各业、各地区的佼佼者。他们不是神经或者精神出现了问题,而是情绪出现了困扰。情绪困扰的原因,多数与他们要强、敏感、爱操心又不愿让人分担的个性有关。
个性的调整,恰恰是治疗中的矛盾和关键所在。虽然他们意识到了情绪困扰与这些个性有关,但他们却根本舍不得放弃。因为,这些信念和个性,为他们赢得了人生中的一座又一座奖杯,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与骨髓中。没有了这些信念和个性,他们就会觉得我将不我了。
五、当心理医生遇到烦恼时,你们是如何处理的?
别人不说,当我遇到烦恼时,我的处理方式常常是先分析一下,看我是否有能力处理它。有能力,努力解决;没能力,接受。如果需要他人帮助,我可能会接受上级医生或者同辈的督导;或者阅读一些前辈的作品,寻找他们心灵成长的轨迹,探索对自身的启示意义;或者找自己信得过的亲人或朋友,倾诉。
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常常隐藏着一个另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心理医生会烦恼吗?
是的,会。
无论从社会的视角,还是家庭的视角,要说一个人没烦恼,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心理医生也不例外。尤其是我们这个国度,刚刚解决了物质上的温饱,情感上的温饱才刚刚有了些意识,没有烦恼才怪呢!另一方面,我们都是在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幸福的家庭实在太少了。因此,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硬伤,包括心理医生。一个心理医生,对此意识到了多少,努力改变了多少,也常常决定着他引领来访者前行的远近。
另外,这个问题还捎带着一个别的问题: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心理医生在家,你们的家人很幸福吧?
我有一些来访者,在经过咨询后,常常会这样问。
对他们这样的疑问,我的回答很直接:在家里,我不是心理医生。大部分时候,我回家时,常常累得一句话也不想说。别说心理医生,连普通的家庭角色都无法承担。我的家人曾经对此很有意见,我也正在努力改正中。
另外,从我个人的经验出发,我深信咨询工作和生活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我在咨询中获得的经验、成就感和满足感,会影响到我在生活中的经验、成就感和满足感;我在生活中的改变,也会带动我在咨询中的改变。这一点,我的来访者和我的家人,都深切地感受到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