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怖症是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处于难堪的境况,因而尽力回避为特征的一种恐怖障碍。
社交恐怖症主要表现为害怕处于众目睽睽的场合,大家注视自己。或害怕自己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或窘困的地步,因而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当众进食,害怕去公共厕所解便,当众写字时控制不住手发抖,或在社交场合结结巴巴不能作答。
害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到,因而惴惴不安者,称赤面恐怖症。
害怕与别人对视,或自认为眼睛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称对视恐怖症,有人亦称为余光强迫症或余光恐惧症。
害怕在公共场所遇见陌生人或熟悉的人者,称对人恐怖症。一般地,患者不怕陌生人或者亲人,怕的往往是既不亲密也不陌生的中间型人际关系,比如同事、同学等。
害怕与异性相遇者,称异性恐怖症。患者常常不怕老人和孩子,怕的往往是同龄异性,尤其是有魅力者。
更有甚者,有些患者会因为自己咽口水、眨眼睛而恐惧与人交往,有的则担心自己身体有异味而回避与人交往。
每当遇到类似的场面时,他们常常感到紧张、不安,出现明显的头昏、心悸、胸闷、出汗等植物神经反应;严重时可出现人格解体体验或晕厥。由于患者有强烈的害怕、不安全感或痛苦体验,常随之出现回避行为。在有一次或多次类似经历后,常产生预期焦虑,提前几天就会紧张不安。
近两年来,我接待的患社交恐怖症的来访者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帅男靓女和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者,常常让人难以置信。即使是我的一些助手和学生,在咨询初期,对此也是惊诧不已。
面对这样的疑惑,我常常建议他们去看一看玛丽莲?梦露的传记。如果他们了解到,这样一位曾经光彩照人的女郎、最有名的女演员、西方世界男人的梦中情人、无数女子的偶像,以及百万富翁、演员和总统的爱慕对象,居然就是一个社交恐怖症的患者,也许,他们就会对类似的来访者有一些理解和同情、甚至是尊重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从社交恐怖症的心理原因说起。我的经验,如果不溯源到家庭和自我观念的形成过程,比较直接的讲,社交恐怖的心理原因常常有两个:
一是不相信自己内心的冲动、想法或者外在的行为具有普同性,总是自以为非。
懂一点心理学或者有些内省的人会知道,在白天清醒的状态下,我们的意识常常处在自发漂移状态(称为心智游移mind-wondering),个体对这个过程缺乏控制。例如没有缘由地想到第二天的计划,或者突然“回闪”过去的情景,以及那些突然“闯入”脑中的图像、声音、词语,都属于心智游移的范畴。心智游移的内容,在表征形式上,情景性的内容要多于语义性的;在时间指向上,将来的内容要多于过去的;在与个体自我的关系上,与个体当前关注相关的内容要多于幻想的。
我们常说的白日梦也是心智游移的表现之一,白日梦的内容,以成功或失败、攻击或敌意,性幻想或者浪漫奇遇,内疚等为常见。
心智游移是个人人有并且时时可能有的意识现象,96%的成年美国人每天都有白日梦体验(Singer,1966),日常生活中心智游移的比率可高达46.9%(Killingsworth&Gilbert,2010)。
一句话,心智游移是个特别常见的现象。但是,在临床上,社交恐怖的患者却常常为自己的这些自发的冲动而苦恼。尤其是当他们面对一些好看的异性或者是位高权重的领导时,这些非自主的冲动可能会冒出的更多,想控制而控制不住,这就让他们更加手足无措。
让社交恐怖症患者自以为非、因而回避社交的冲动和想法,除了白日梦现象外,还有一些内心深处的秘密。
这些秘密,往往可以划归几大类:最为常见的秘密是深信自己能力不足,即感觉如果他人真正认清自己,他们将会发现自己的无能,并看穿自己的虚张声势;其次是人际间深深的疏离感,许多人表示他们不会,也不能真心地关心或爱一个人;排在第三位的常见类型是各种关于性的秘密。几乎无一例外,来访者都深深地关注他们的价值感以及他们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Irvin Yalom and Molyn Leszcz,2005)。
二是总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关注之中,都被人家看到了。
在我们的心中,自己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这种自我中心性造成了一种焦点效应,我们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
另外,我们总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常常出现透明度错觉。我们假设,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很快乐,我们的脸上就会清楚地表现出这种快乐并且使别人注意到。事实上,我们表现的可能比自己意识到的要更模糊不清。
实际上,无论是焦点效应还是透明度错觉,都是患者社会化不足,没有脱去儿童、青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的缘故。
这是我对社交恐怖症的心理分析。
至于治疗效果,依我现有的治疗经验看,如果患者求治的动机强烈,愿意按照医生的建议在生活中实践,大约一年左右,都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有的患者,甚至在几周之内,就会有比较神奇的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