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践和的提问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问题,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往往变得敏感、自卑,恐惧与同伴交往,有时甚至怀疑别人总在议论自己,并时而发呆甚至自言自语。下面是我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思考和分析。
一、生物学因素: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导致身体的迅速增长,心理成熟度、承受压力的能力远远赶不上身体的发育、成长。从轮廓和身高看起来青少年已经像个成年人,这也给别人一种错觉,觉得你都这么大了,应该像个大人了……可是内心里他们还是个小孩。
二、心理因素(家庭养育、家庭环境):养育人对孩子的要求高、总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总和别人家优秀的孩子攀比,总说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鼓励、赞扬少;抱怨、指责多。久之,孩子把养育人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内化为自我期待和要求,把养育人对自己的评价内化为自我评价后,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如别人、自卑,与别人交往时胆怯。他们把内心对自己的贬低和不接纳等态度投射到外界的同学和老师等人,觉得别人都在针对自己,贬低、议论、嘲笑自己。
因此,就慢慢不敢和别人主动说话、把自己封闭起来。但其内心不满、痛苦,本能地想为自己辩解、抗争,所以有时自言自语、咕咕哝哝。
三、社会因素(中国特色):中国的青春期青少年面临着巨大的升学、考试压力。
父母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多,生活自理、做家务方面基本上由父母代劳,情感上的陪伴、支持少,不顾及孩子的天赋、内心需要、兴趣等,出于为了孩子好的动机(实际上是否有益于孩子是另外一回事)而代为孩子做选择(上什么补习班,参加什么兴趣班,上什么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选什么专业……找什么样的对象、结婚选什么家具,生完孩子由谁来养……),孩子自己没有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
一个人若没有自己动手照顾自己、为家庭、他人做事,为自己做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不一次次尝试错误,一次次体验失败后自我矫正,这个人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又来自于哪里呢?
各位家长和青春期的朋友们,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