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自酸蚀偶联剂和磷酸凝胶酸蚀剂作为正畸牙面处理剂的粘结效果和釉质脱矿情况。方法 选取临床26例病人,左侧采用37%磷酸凝胶酸蚀剂右侧使用自酸蚀偶联剂处理牙面,观察三个月内托槽脱落情况,比较临床脱落率。采用扫描电镜分别观察对照组、酸蚀组、自酸蚀组样本树脂突和粘结剂边缘牙釉质的脱矿情况。结果 酸蚀组的托槽脱落率2.44%,自酸蚀组为2.02%,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扫描电镜下自酸蚀较酸蚀组树脂突数量多、粗短且较规则,釉质表面脱矿程度较弱。结论 两种牙面处理剂的临床粘结效果差异不大,自酸蚀偶联剂在釉质脱矿方面优于酸蚀剂。
正畸治疗中,托槽粘结是否牢固与矫治结果密切相关。在影响粘结效果的诸多因素中,牙面处理剂的性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为了保证正畸治疗后牙齿的美观和健康,在考虑粘结效果的同时,还应当考虑牙面处理剂对牙面的损坏影响。目前正畸临床治疗过程中大多采用磷酸凝胶作为牙面处理剂。但近几年,自酸蚀偶联剂已开始用于牙面酸蚀处理。该技术在同一步骤中完成了对牙酸蚀和封闭,因而简化了临床操作,节省了时间。本研究通过临床脱落率及扫描电镜实验就自酸蚀偶联剂和磷酸凝胶处理剂对托槽粘结效果及牙面脱矿程度进行对比。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北京口腔医院中心正畸科门诊初诊病人中随机选择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牙齿无过小牙、全冠修复体及唇颊侧充填体,牙齿釉质发育良好。实验前向患者讲明实验过程,签定知情同意书。所有26名患者经口腔检查、治疗设计后,粘接3M 公司的MBT托槽。
2、研究方法
对于每一例正畸治疗患者,粘贴托槽前对所有牙齿进行牙面清洁抛光处理。左侧采用37%磷酸凝胶酸蚀剂,右侧采用自酸蚀偶联剂(self-etching primer 3M)处理牙面。具体操作过程按照临床操作规范和产品使用说明。患者左侧上、下颌隔湿后,采用37%磷酸凝胶酸蚀剂处理牙面30秒,清水冲洗后吹干牙面,涂渗透液,气枪轻吹,置3M光固化粘接剂(Transbond TX 3M)于3M 公司的MBT托槽基底,在正确位置放置托槽,压紧,用探针去除托槽边缘多余的复合树脂,托槽近远中对角线各光照10秒;患者右侧上、下牙齿隔湿后,采用自酸蚀偶联剂处理牙面15秒 ,气枪轻吹,置3M光固化粘接剂于MBT托槽基底,粘接同上。连续观察3 个月,记录托槽脱落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扫描电镜样本的制作:取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新鲜前磨牙6颗,贮存于生理盐水溶液中。所选牙齿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颊面釉质完好,有光泽,无裂纹,无龋坏,无色素斑块。6颗牙齿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酸蚀组、自酸蚀组,每组各2颗牙齿。对照组样不做任何处理;酸蚀组样本采用37%磷酸凝胶酸蚀剂处理牙面,使用3M光固化粘接剂粘接3M 公司的MBT托槽,方法与临床操作相同;自酸蚀组样本采用自酸蚀偶联剂处理牙面,粘接托槽,方法同上。
扫描电镜试件的制备和观察:上述酸蚀组和自酸蚀组的牙齿,于托槽粘接1小时后使用去托槽钳将托槽从牙面去除。每组牙齿分别用低速金刚砂片平行牙长轴方向通过粘结面中央切开。切开后样本的一侧用磨砂盘打磨切面,制成纵剖面标本。超声波池中清洗15秒,颊尖下贴托槽处用10%Hcl棉球酸浴2分钟,清水冲洗干净。再次超声波池中清洗15秒,自然风干后,用4%戊二醛固定24小时。乙醇梯度脱水,二氧化碳临界点干燥后喷金。最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样本牙釉质/树脂界面的超微结构。切开后的另一侧样本去除舌侧尖,超声波池中清洗15秒,将有粘结剂的颊面向上固定。用4%戊二醛固定24小时,乙醇梯度脱水,二氧化碳临界点干燥后喷金。最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样本粘结剂边缘的脱矿情况。
结果
1、酸蚀与自酸蚀处理牙面粘接托槽的临床脱落率比较:
左侧酸蚀组与右侧自酸蚀组托槽脱落率的统计情况如所示,酸蚀组的脱落率2.44%,自酸蚀组的脱落率为2.02%。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X2=0.101,P=0.995。表明采用酸蚀剂和自酸蚀偶联剂对托槽粘结效果(脱落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1、自酸蚀与酸蚀处理剂对牙面粘接性能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粘结强度与树脂突的长度无关,而与树脂向釉质表面晶体和釉柱间的渗透能力有关。从本研究的扫描电镜对比可以看出,自酸蚀组较酸蚀组样本树脂突数量多,虽然树脂突长度(4-6u)比酸蚀组(6-8u)短些,但形态较粗、规则致密。该现象说明自酸蚀组树脂突向牙釉质里面渗透更加充分和均匀。有研究资料显示,自酸蚀偶联剂的抗剪切强度与磷酸凝胶处理剂无显著差异,达到了高于临床上要求的粘结强度(7MPa),又低于临床的“安全值”(13.5MPa)。从我们的实验结果也可以看出,临床中采用自酸蚀偶联剂和酸蚀剂对托槽粘结效果(脱落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两者都能满足临床粘结要求。
2、自酸蚀偶联剂和酸蚀剂对牙面脱矿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表明与磷酸凝胶处理剂相比较,采用自酸蚀偶联剂对牙齿表面的脱矿要弱。进一步分析导致酸蚀剂组样本釉质表面出现明显“灶性微孔”和釉柱中心溶解破坏,而自酸蚀偶联剂组样本釉质表面无明显 “灶性微孔”和溶解破坏的深层原因:自酸蚀偶联剂是一种磷酸化的甲基丙烯酸酯,其PH值为2.0,酸性相对较弱,对釉质的脱矿作用较差。而37%磷酸凝胶酸蚀剂酸性相对要强,容易使釉质表面形成明显的“灶性微孔”并且导致釉柱中心溶解破坏,从而可能使牙齿具有釉质早期龋损表面的特征。
常规的正畸治疗时间是2年左右,有调查结果显示在此期间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的患者牙釉质脱矿率接近60%。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多数患者发生了轻度或中度釉质脱矿,某些患者具有一定的易感性,脱矿程度较重,甚至出现了龋洞。而牙釉质一旦出现了较严重的脱矿病损,仅通过唾液再矿化作用并不能完全修复。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自酸蚀偶联剂与磷酸凝胶酸蚀剂相比较,在临床粘接效果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自酸蚀偶联剂具有酸性相对较弱,对釉质的脱矿作用小,从而对牙齿损坏程度轻的优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