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发病较早,通常在3岁之前有明显表现。孤独症儿童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这是因为他们不愿与人对视事,凡事充耳不闻,难以与人交流,多数行为均与你的愿望相违背,“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虽然一部分孤独症患儿被认为是有着异于常人能力的“天才”,使大家认识这种疾病时似乎少了一丝悲观,但绝大多数患者在日常社交、沟通中遇到的困难和给家庭带来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此,走出孤独症,不再做“星星的孩子”,几乎是每一个孤独症家庭的呼声。
由于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这一疾病发病原因和机理不清,因此,目前临床普遍以心理干预、行为矫正等手段为主,很少有人知道针灸对这一疾病其实有着不错的疗效。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于针灸治疗这一疾病的情况不明,部分问题存疑,本文中就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简单介绍。
针灸能解决儿童孤独症的哪些问题?
中医对于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在治疗这一疾病时尤其独特的角度和方法。
首先,改善情感、交流障碍。中医理论中,孤独症由“神机失常”引起,故而会有情感、交流方面的问题,而五脏之中,心主神,针灸中除了心经腧穴,也有众多其他开窍、调神的腧穴,通过刺激这些腧穴,能够达到开脑窍,醒心神的作用,从而打开患儿与外界接触的窗户,增加患儿的交流欲望,以达到改善患儿情感、交流障碍的目的。
其次,改善语言发育,调整脾胃功能。临床观察中发现,相当大比例的孤独症患儿存在厌食、偏食、食欲亢进、便秘、口臭、口唇干裂等脾胃不和的表现,而这部分患儿的语言功能也相对较差,究其原因,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儿童各项功能的完善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和由此产生的精微物质,脾胃功能异常自然会影响其他功能的发展。通过针灸手段,在不产生毒副作用的前提下,可以快速、有效地调整患儿的脾胃功能,不仅使得脾胃平和,治理各种症状,而且能够更好地为全身发育提供养分,从而改善语言等功能。
再次,改善失眠、暴躁、易激动等情绪问题。孤独症儿童中普遍存在失眠、暴躁、容易激动等情绪问题,但出于患儿年龄和病情的考虑,又不便给予镇静安眠类和精神类药物,因此,这一直都是困扰患儿家庭的重要问题。中医认为这些症状与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通过安神调心、健脾清肝等方法,可以逐渐改善上述症状,使得患儿逐渐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情绪起伏状态。
此外,针灸对于这类患儿中出现的卷舌、吐口水、拍手等刻板动作、甚至某些重复性秽语都有一定的疗效。
针灸疗法是否容易被孤独症儿童接受?
在临床中,家长最担心的问题莫过于针灸治疗的疼痛是否能被患儿接受,以及针刺是否会对患儿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
首先,针灸疗法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我们通常知道的针刺之外,还有皮肤针、腧穴按压、耳穴、拔罐、刮痧等许多方法,其中许多治疗手段不产生疼痛或者仅产生轻微疼痛,临床接受度非常高;单就针刺之一方法而言,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疼痛也与针具的大小、针刺部位、医生的手法等有密切关系,在孤独症的治疗中,我们通常选用细针、以头部腧穴为主、以无痛手法或轻手法刺激,因此,产生的痛感非常轻微,完全可以被患儿接受。
其次,因为这一疾病的针灸治疗中选用的疼痛感少、镇静安神作用强的腧穴较多,因此,留针过程中患儿会产生较明显的舒适放松感,很多患儿会进入深睡眠,因此,一般不会对患儿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
哪些孤独症患儿适合使用针灸进行治疗?
一般的孤独症患儿都可以进行针灸治疗,但由于孤独症治疗的原则是“早期干预”,因此,发病后越早治疗越好,黄金年龄一般在3~6岁,一般9岁之后干扰因素较多,接受度较差,治疗效果也较慢。
由于针灸治疗该疾病是建立在调整全身功能的基础上,因此伴有脾胃不和、失眠、情绪问题等全身症状的患儿尤其适合使用这一疗法,而且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另外,从疾病程度上来看,针灸治疗效果与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并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并不是病情越重,治疗效果越差,疗效的快慢与患儿对针灸的敏感程度、家庭日常护理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一些病情较重的患儿家长要避免产生消极情绪,需要带患儿积极就诊。
针灸治疗孤独症的优势有哪些?
首先,诸多临床研究证明,针灸对孤独症疗效可靠;同时,针灸疗法不影响患儿其他治疗,可以于其他治疗同时进行。
其次,针灸能解决患儿脾胃不和等全身症状及失眠等情绪问题,而这些是使许多家长束手无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减轻家庭情绪负担,使家长更加耐心地与患儿沟通,从而对患儿的恢复产生长远的良性影响。
再次,针灸治疗的一些方法相对简单易学(如穴位按摩、耳穴、梅花针等),可以再家庭中自行辅助治疗,可以相对减少一些治疗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总之,通过针灸这一传统方法,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孤独症患儿的诸多症状,使其不仅能够用于健康的身体,更能拥有相对健全的社交、沟通能力,从自己的一方天地中走出来,不再做“星星的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