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形成的一种关于生命与疾病的传统知识与实践,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针灸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和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艾叶等主要工具与材料,通过刺入或熏灼身体特定部位,发挥解除疼痛、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在1979年12月向全世界推荐了感冒、儿童近视、牙痛、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腰痛等43种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在1996年11月意大利米兰会议上,为了适应针灸临床治疗和研究的发展,提出包括戒酒、戒毒在内的三类64种针灸适应症,有力地推动了针灸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针灸;正因如此,世界各国的兴趣爱好者及医务工作者趋之若鹜地纷至沓来,到我国学习针灸技术,进一步促进了针灸向世界的传播。
有研究者对1978―2005年针灸临床治疗病症按系统进行了分析归纳,发现临床中针灸治疗的疾病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眼及附器、精神和行为障碍、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方面;并认为针灸疗法适应症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针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体表刺激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刺激,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激发机体自身的正气,使疾病得到治愈、身体得到保健,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因其安全、无毒副作用、不借助药物等特点,被冠以“绿色疗法”、“自然疗法”的美称。从现代医学角度讲,针灸通过局部效应、神经节段效应、神经节段外效应、中枢神经效应以及当前尚未知的效应对人体发挥着作用。
人体自身的强大自我修复能力是针灸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人体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自组织系统,具有自组织、自演化、自稳态、自调节、自适应、自修复等能力,即强大的自愈能力。人体从一个受精卵开始,逐渐进一步分化成各种组织和器官,几个不同的器官又通过协同作用构成能完成一系列连续性生理功能的系统。人体这一复杂的多层次巨系统中,同一层次以及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之间时刻进行着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从而实现内部环境稳态和外部环境适应。一旦各系统之间这种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出现障碍,各系统的功能就会随之出现失衡,进而发生疾病;即中医所说的“经络气血阻滞、脏腑阴阳失调,则百病生焉”。针灸正是立足于调动和激发人体的这种自愈能力,通过经络系统发挥调畅各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交换的作用,最终达到提高人体在自然界中的自我生存、发展和适应能力之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