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种类繁多,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营养添加物,草药,45%药物肝损害患者是以抗生素为代表的单一原因导致,20%药物肝损害患者是由一种以上潜在的肝毒性因素导致。近来,药物性肝损害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临床报道逐年增多,多以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为主,药物性肝损害也包括慢性药物肝损害,其种类较多,早期不宜被发现,一般不被重视,易于忽略,但若能早期识别,停药后病变可逆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刘燕敏
药物的肝毒性一般可分为可预测性和非预测性两类,临床上的药物性肝病多为非预测性肝毒药物所致,没有明显药物量效关系,为药物代谢物(或药物本身)直接对肝细胞作用,或者通过免疫机制造成病变,肝脏疾病患者血清出现自身免疫是普遍现象,并不从事意味着存在真正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和一部分药物相关的肝脏疾病中均可检测到循环的自身抗体(如ANA,AMA,SMA等), 自身抗体不是自身免疫反应的病因表现,它可能出现在急性及慢性肝病中,自身抗体不是引起肝脏损害的原因,而是肝脏损害后的结果。有些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早期不宜被发现,以急性肝损害发病,这组患者中部分虽然已停药但可能出现反复肝功异常,给医生诊断带来困难,患者的肝功能检查中,急、慢性肝损害中除球蛋白外,余指标无明显差异,慢性肝损害球蛋白均值虽较急性增高,但较正常值上限无增高,可作为判断慢性肝损害的参考指标。出现高滴度自身抗体似乎提示慢性化可能性大,高滴度自身抗体不一定意味着一定是自身免疫肝病,需结合临床及用药史,但需警惕发展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及早进行肝组织活检有助于诊断。药物引起的慢性肝损害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一些药物可引起中到重度慢性肝炎,其临床表现类似自身免疫性肝炎,如发展到一定程度,病变恢复较慢,并可进展至肝硬化,故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