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知识
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在脑血管意外中,其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约占50%~85%。颅内动脉瘤一般病程较为隐匿,但起病突然,一旦发病,致死及致残率极高,因而被称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是最危险的脑血管病之一。颅内动脉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最常见的重大疾病。
究竟怎样会引起动脉瘤,并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呢?
颅内动脉瘤可能由动脉壁先天性肌层缺陷或后天获得性内弹力层变性或二者的联合作用所致。动脉瘤的发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如在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家族史及多囊肾患者中,动脉瘤患病率增高。但颅内动脉瘤不完全是先天性遗传,相当一部分是在后天长期生活中发展起来的。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弹性逐渐减弱,薄弱的管壁在血流冲击等因素影响下向外突出形成囊状动脉瘤。病变血管可自发破裂,或因血压突然增高或其他不明显的诱因而导致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通过围绕在脑和脊髓周围的脑脊液迅速播散,刺激脑膜,引起头痛,颈部强直。长期吸烟、未得到控制的高血压、过量饮酒,都是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平时对危险因素加以控制,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动脉瘤的发生。也可以通过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手段,来及早发现未破裂动脉瘤的存在,以便能在动脉瘤破裂出血之前给予恰当的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