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中医传统的特色疗法,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和“春夏养阳”的原则,对冬季气候寒冷时易发或加重的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慢性风湿病、关节炎、慢性腹泻、冻疮、过敏性疾病等),在夏季气候炎热、疾病缓解时进行治疗,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的发作。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
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体,而人体也反映出相应的生理病理变化。自然界在一年中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也相应地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现代的时间医学、气象医学也有这方面的内容。遇冷就咳喘气急打喷嚏、遇凉则腹痛腹泻大便稀、遇寒就背肩腿痛步难移等冬季多发病症的发病机理,与患者的肌体阳气虚弱,特别是脾脏的阳气不足、运化水谷的能力减弱、造成痰湿停留体内、水饮内伏密切相关。冬天天气寒冷,人体阳气相对不足,故入冬就容易发病。
夏天天气炎热,人体阳气相应旺盛,脾脏的功能在长夏最旺,痰湿水饮易消,所以疾病就容易缓解或消除。因为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人体阳气相应最旺盛、脾脏主令的时候,所以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此时用药物内服、外敷、薰洗、灸疗、食疗等适当的方法扶养阳气,使自然界的阳气、人体自身的阳气和药物的性能共同发挥作用,以纠正人体阳气虚弱状态,消除体内留伏的痰湿水饮,进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有那些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是:
1、中药内服:即“三伏补”,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如冬季咳喘气急等病症常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六君子汤以温阳健脾,化饮消痰;遇冷喷嚏、反复感冒等病症常用扶正散、玉屏风散或颗粒以补肺益气,扶正固表;遇凉腹痛便稀等病症常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丸以温运脾阳,燥湿散寒;肾阳不足者可用金匮肾气丸,等等。
2、中药外敷:即“三伏贴”,如防治腹痛腹泻常用保健兜肚,或用肉桂、吴茱萸、高良姜、荜茇、丁香等研末敷于神阙的敷脐法;防治咳喘性疾病常用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所载的白芥子涂法,取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匀,制成药饼,贴前再取麝香放在药饼中央,于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最好是一天当中阳气最旺的中午)各贴一次,连贴三年或更长时间。
每次辨证选取肺俞、膏肓、脾俞、神阙等穴位,贴后保留2小时左右,有灼热疼痛者时间宜短,有微痒舒适适感者时间可长。有皮肤起泡者要避免感染,可请医生处理。其他改进的涂法原理与此大致相同。
3、针灸:即“三伏针”或“三伏灸”,辨证选取大椎、肺俞、膏肓等穴位进行灸疗或针法,防治关节疼痛、背痛肩痛四肢痛等。
4、其他:有药液浸泡防治冻疮,穴位注射防治咳喘,按摩推拿等多种方法。
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常须配合药膳食疗(如做菜常用生姜、常用茯苓山药煮粥等),禁食生冷以防耗伤阳气、少食肥甘厚味以防助湿生痰、慎食海鲜等发物以防诱发过敏。皮肤过敏或有破损或有疮疖者、疾病发作时、有严重疾病者、或经医生诊察后告戒不适合者,都不宜应用三伏贴。
还可配合凉水洗脸、游泳锻炼、呼吸操锻炼等体育锻炼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