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病是一类影响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全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风湿免疫病、各类关节炎及多种少见和罕见病。
风湿免疫病是医院内科中最常见的一类疑难病。
风湿免疫病常引起误诊和漏诊,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注意。
重视骨关节炎系统性防治。
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病,多表现为手指关节、膝、髋和颈、腰椎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关节变形。在我国,目前中老年骨关节炎患者约有3000万,差不多相当于两个北京市的人口。可见,骨关节炎的防治何等重要。
了解骨关节炎的病因。
年龄因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关节炎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4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0%左右,而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可达40%~60%。
体重因素骨关节炎还与体重密切相关,越胖的人越容易得病。
负重因素某些职业劳动和长期关节负重不平衡等因素均可能诱发骨关节炎。
内分泌因素女性更年期体内雌激素水平减少,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怎样发现骨关节炎患者?
症状:
1.患者多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生骨关节炎的关节以膝、髋关节较为常见。
2.关节疼痛的特点为:早期为轻至中度间歇性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以缓解。患者可因一过性的滑膜炎导致关节肿胀,晨僵时间短,还可出现手麻、坐骨神经痛、头晕等神经及血管受压的表现。以后发展为持续性,甚至撕裂样或针刺样疼痛。严重时休息后也不能缓解,夜间疼痛加剧。晨起或久坐后常感觉关节活动不自如、比较僵硬,就像被粘在一起,活动后可很快恢复,一般不超过30分钟。
体征可见骨性肥大(如赫伯登结节、布夏尔结节等),关节活动障碍及畸形,可听及骨擦音和触及骨擦感。
掌握防治要点。
1、教育并引导居民和患者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负担。
2、教育并引导患者避免过度活动和关节负重。因为过度运动会加重关节损伤,所以,患者应:①适当减少走路,以活动后没有疼痛不适感觉为度。关节疼痛明显者应降低锻炼的强度,缩短锻炼的时间。②注意关节保暖。
3、治疗需因人而异。①对症状较轻者可使用外用药及接受物理治疗,以消除疼痛,恢复关节功能。②症状较重者除进行理疗、按摩等物理治疗外,可使用药物治疗(主要分为控制症状和改善病情药物两类)。③对于关节功能明显障碍和有明显的关节畸形者,在经规范、正确的内科治疗后仍不能改善时,可采取外科治疗。
管理干燥综合征三要点:
需要纠正的认识误区。
目前国内外医师对于干燥综合征的主要认识误区为:这种病无法治疗或无需治疗。实际上,干燥综合征不是不能治疗,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达到长期缓解,预防或减少肝脏、肺脏及肾脏受累,阻止腺外器官等并发症发生。然而,由于长期坐等病情发展,不少患者的病情日趋严重,以致最终出现肺间质纤维化、高球蛋白血症、全血细胞减低以及肝、肾功能受损等。所以,医生应纠正上述错误观念,对干燥综合征患者进行积极的管理和治疗。
掌握患者的主要表现。
当社区居民出现以下表现时,社区医生应高度怀疑其为干燥综合征,并积极建议其及时到上级医院诊治:
口干口干、舌干、舌体干裂及镜面舌,说话及进食固体食物时需喝水,反复发生口腔溃疡和腮腺、颌下腺肿大等。
眼干眼干、畏光、泪少、异物感,甚至无泪,眼内眦常有丝状分泌物。常发生眼炎。
其他表现鼻腔、咽喉及气管干燥;胃酸减少,萎缩性胃炎,亚临床型胰腺炎;皮肤及阴道干燥。
督促患者正确治疗。
治疗要点干燥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B细胞功能亢进,由此而导致抗体产生过多,引起淋巴细胞浸润各种外分泌腺(如泪腺、舌下腺、颌下腺等),损伤肺脏和肝脏,甚至发生淋巴瘤。因此,除对症治疗外,关键是要抑制过于亢进的免疫反应。
用药原则即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1.对轻症患者可选用强氯喹、白芍总苷及其他温和的植物药治疗。2.中重度患者应给予硫唑嘌呤、环孢素、来氟米特等,严重内脏受累者可考虑使用环磷酰胺。3.规范使用激素。症状明显者可给予小剂量激素(但应注意及时减量),并加用适量的免疫抑制剂。4.对症治疗,如用玻璃酸钠眼液滴眼,不仅能缓解眼部不适,还能预防干燥性角结膜炎等。对自身抗体多且对内科治疗反应不良者,可考虑进行免疫吸附血浆置换。
强直性脊柱炎管理三步骤:
怎样识别强直性脊柱炎?
近期的研究提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男女之比为2∶1~3∶1;女性发病缓慢,症状不典型,病情较轻。当出现以下表现时,应怀疑强直性脊柱炎的可能:
1.腰背部或骶髂部出现间断的疼痛和(或)发僵,晨起时僵硬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夜间疼痛加重,翻身困难。以后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和发僵。2.不对称的下肢大关节炎或单关节炎,其中以膝、髋、踝和肩关节常见。3.肌腱末端炎较常见,如跖底筋膜炎和跟腱炎,表现为足跟痛或足底刺痛。4.臀部或髋关节痛。5.结膜炎。6.骶髂关节和椎旁肌肉压痛阳性,脊柱某个方向运动受限。7.胸廓扩展范围缩小及颈椎后突。
对出现上述症状的社区居民,应督促其及时到上级医院的风湿科诊治。
如何做到早期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往往在出现临床症状5~10年才得以诊断。其主要原因是作为诊断标准关键条件的骶髂关节炎出现较晚。因此,很有必要在未出现放射学骶髂关节炎时即得到早期诊断。
根据2005年提出的标准,满足炎性背痛和以下条件中的3项者,90%以上的患者可能为强直性脊柱炎:1.前色素膜炎。2.肌腱端炎。3.外周关节炎。4.多NSAIDs良好的治疗反应。5.急性期反应物(CRP)增加。6.SpA阳性家族史。7.HLA-B27阳性。8.MRI显示骶髂关节急性炎症损害。
炎性背痛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症状,若有下列5项标准中的4项,即可考虑为炎性背痛:1.背痛发生于40岁以前。2.隐匿性发作。3.至少持续3个月。4.有晨僵。5.运动后可改善。
督促患者坚持正确治疗: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主要包括:
1、非甾体类抗炎药。此类药物具有消炎止痛、减轻晨僵及肌腱痉挛的作用。其作用较快,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应用这类药物时应强调个体化,避免两种药物以上的合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目前常用药物为双氯芬酸、舒林酸以及塞莱昔布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皮疹和肾脏损害等。
2、慢作用药物。主要用于控制病情的活动和发展。常用的药物有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来氟米特、强氯喹等。其他药物为金制剂、青霉胺、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反应停等。目前主张联合应用慢作用药物,其效果较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口腔炎、血象改变、肝功能损害等。
3、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使用:①合并有急性眼部病变,如虹膜炎、葡萄膜炎,可以滴眼和口服。②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无效时,可小剂量口服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但不要长期应用。
类风湿关节炎这样管:
认识其危害和发病特点。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双手指小关节,腕、肘、膝、踝和足关节发生病变最为常见。患者可伴有发热、贫血、皮下结节、血管炎、心包炎及淋巴结肿大等关节外表现,血清中可有多种自身抗体。如果不加以正确治疗,病情反复发作和迁延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其发病特点为:
1、好发于20~60岁,以生育期女性多见。
2、病程为慢性。
3、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等多关节有对称性肿痛。
4、有晨僵现象。
5、可出现皮下结节。
6、血液检查类风湿因子为阳性结果。
7、手部X线片有关节病变。
掌握治疗关键。
1、诊断明确就用药。实践证明,RA的治疗应坚持早期治疗。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治疗、联合用药及个体化方案。
2、联合用药效果好。联合用药是指既要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缓解关节肿痛及全身症状,又要及时加用慢作用抗风湿药,以便从根本上使患者的关节病变减缓或停止。尽管少数轻症病人单用一种慢作用抗风湿药就可能有效,但多数类风湿关节炎都需要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作用抗风湿药才能使病情得到控制。而且研究证实,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且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没有明显增加。因此,在注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同时,患者应接受足量、足疗程的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治疗。
3、坚持个体化原则。在药物治疗上要特别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对重症RA或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体及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者,应给予二联或三联慢作用抗风湿药;对年轻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雷公藤;对于经正规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无效等难治性患者,可采取免疫净化(如免疫吸附)等治疗;对关节腔积液者应及时给予穿刺抽液和关节腔内注射治疗,但应注意用药次数不可过多。
在治疗上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有无伴随疾病以及肝、肾功能等,选择双氯芬酸、尼美舒利或塞来昔布等非甾体类抗炎药,而不应每位患者都使用同一种药物。当患者的病情改善时应将药物减量,争取以较小的剂量予以治疗。同时,还应注意根据每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的特点并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用药。
慢作用抗风湿药可阻止RA患者滑膜病变进展,若应用得当,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完全缓解。这些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羟氯喹、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及青霉胺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应用可使大部分重症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对于轻症或早期患者,则可考虑单独使用一种慢作用抗风湿药。
4、切忌乱用激素。激素并非RA的首选药物,而且多数RA患者也不需要激素治疗。一般来说,正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并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只有少数患者在非甾体抗炎药疗效欠佳或不能耐受,作为过渡治疗时才需要考虑使用激素。而且即使患者具有使用激素的适应证,也应尽可能使用小剂量,并尽快减量或停用。在部分患者出现反复的关节腔积液时,原则上可采用关节腔内注射曲安奈德等,但两次注射间隔不应少于3个月。
防治SLE要规范。
认识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危害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和脏器,肾衰、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是这种疾病的主要死因。
常见症状1.发热、乏力、体重减轻。2.面部红斑及各种皮疹,日晒后发生皮肤过敏。3.脱发。4.反复发生口腔溃疡。5.节痛、肌痛、肌无力。6.胸闷、气促、干咳。7.精神障碍、癫痫发作、偏瘫等。8.肢端遇冷由白变紫而后变红。9.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紫癜等。10.肝脾淋巴结肿大。
相关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2.多种自身抗体(ANA、dsDNA、ENA、AnuA、AHA、mDNA、ACL、RF、抗Hu、PCNA等)阳性。3.补体降低,免疫球蛋白升高。4.狼疮带试验阳性。5.肾活检呈狼疮样病变。6.X线、CT和B超检查。
治疗目标理念和原则。
治疗目标SLE病情长期缓解,临床症状消失,各项化验指标长期稳定或维持在正常范围,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维持在最小剂量或完全停用,是风湿科医师的治疗目标。社区医师也应对此有所了解,以便病人回到社区后及时督促病人。
治疗理念无论患者病情轻重,治疗上均应从整体理念出发,注意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药物治疗应针对原发病、合并症与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同时要重视患者的非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即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案。
1、个体化原则。SLE起病形式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所以,不同患者用药选择存在差异。重症患者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CQ等药物,并定期随访。因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出现血象、肝功能、肾功能等不良反应。发生轻度不良反应者可在密切监察和保护肝肾的同时继续接受治疗,不良反应进行性加重或严重者应立即停药,改变治疗方案。
2、重视外用药物的作用。他克莫司软膏及吡美莫斯乳膏等外用药物已分别进入临床应用或临床研究阶段,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也未见特殊不良反应报道,是治疗SLE局部皮疹的首选药物。而糖皮质激素软膏或霜剂可引起用药部位皮肤萎缩、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目前正逐渐被新型药物取代。
3、减少不良反应。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SLE患者(尤其是绝经后患者)需长期补钙和服用VD,并口服阿伦磷酸盐,以预防骨质疏松。据研究,雌激素替代治疗可明显改善绝经后SLE患者并发的骨质疏松,但目前尚缺乏国际标准。
4、缓解和稳定期的用药原则。根据病情,逐渐减少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或延长用药间期,是疾病缓解和稳定期的用药原则。因此,获得临床缓解的SLE患者除仍需要坚持服药外,更要注意定期复查。
痛风管理三要点:
发现和督促患者及时就诊。
当医生发现社区居民出现以下症状时,应督促其及时就诊:
1、45岁以上男性(女性较少)。
2、有饮酒、喜吃肉类和海鲜的习惯。
3、首发疼痛部位多为第一跖趾关节,下肢关节受累多于上肢。
4、常于夜间骤然疼痛,且剧烈难忍。
5、再次发作多为单关节或多关节交替发作。
6、疼痛可有自限性。即便不治疗,经过1周左右疼痛也可自行缓解。但可反复发作,间歇期能完全恢复正常。
宣传痛风的危害。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近20年来,由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其中以男性患者居多。高尿酸血症不仅可以引起关节炎和泌尿系结石,还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显著相关。现已证实,痛风可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引发心血管疾病,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
促进实施预防方法。
1、引导超重的居民减轻体重。研究显示,体质指数(BMI)增高是痛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BMI的增加,痛风患病率升高。当BMI为21~23kg/m2时,痛风的相对危险(RR)为1.4;当BMI为30~35kg/m2时,RR升至3.26。所以,适度减轻体重可以预防痛风。
2、提倡喝低脂牛奶。通常认为,肉类和海鲜可以使血尿酸升高。所以既往的饮食指南推荐低嘌呤、低蛋白饮食和限制饮酒。但是近期的研究发现,痛风与蛋白质总摄入量并无明显的相关性,而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尿酸的排泄,使痛风的发病风险减小。
研究还发现,牛奶(尤其是低脂牛奶)可降低血尿酸水平。这可能与牛奶中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可增加尿酸排泄有关。所以有学者认为,经常喝低脂牛奶对痛风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3、建议限制饮酒。饮酒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相关性始终得到世界公认――血尿酸值与酒精摄入总量呈正比:每日酒精摄入量增加10g,痛风的RR就能增加1.17倍。
在各种酒精饮料中,啤酒与痛风的RR最强:每日饮啤酒2杯以上,痛风的RR达2.51。据分析,啤酒(即使是无醇啤酒)与高尿酸高度相关,可能是因为啤酒是由麦芽制成,鸟嘌呤核苷更容易被吸收所致。
但是研究显示,葡萄酒与高尿酸无明显相关性,不增加痛风危险。每日饮葡萄酒可使尿酸保持低水平。据推测,这可能与葡萄酒中的抗氧化剂有关,或是因为饮葡萄酒者更重视健康饮食,从而降低了酒精的毒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