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腹茧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术后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8例腹茧症病人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多种方法联合应用促进病人肠道功能恢复。
结果:8例病人均治愈出院,1例病人出院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经过胃肠减压后2天缓解。
结论:针对腹茧症病人手术治疗与术后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治疗同等重要。
腹茧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由Foo于1978年首先报道并命名。其特点为全部或部分腹腔脏器被纤维膜包裹,形似蚕茧。临床上多因发生肠梗阻而由外科医生发现并报告,是肠梗阻的一种相对罕见原因。本院自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期间共收治8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并在术后应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8例均为男性,年龄25~62岁,平均45.3岁,其中3例伴有隐睾,1例伴有大网膜缺如,1例伴有肠旋转不良,住院时间14~44天,平均25.2天。全部患者均无腹部手术史,无腹腔插管史,皆因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时发现此症。
(2)手术情况:2例行连续硬膜外阻滞,6例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1例行左侧剖腹探查切口,其余7例均行右侧剖腹探查切口。人腹后发现胃、小肠、结肠表面被一层白色包膜广泛覆盖包裹,形似蚕丝网状,以小肠最为严重,并有一处至多处形成索带纤维缩窄环或粘连成团。手术方式选择肠粘连松解术,未做肠排列,并于关腹前在肠管表面涂抹粘连平预防再次肠粘连。手术切除膜样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报告膜样组织为致密的纤维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
(3)术后处理:手术后除采用胃肠减压,静脉补液,抗炎,营养支持,稳定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外,于手术后3~4天病人肛门排气即胃肠道功能基本恢复时给予:①地塞米松5mg入壶,每日1次。②生豆油100ml胃管注人,每日3次。③肌内注射新斯的明lmg,每日1次;或维生素B,10 0mg,每日1次。④术后1周左右给予中药口服或经胃管注入。
(4)术后疗效:6例术后5~7天恢复进半流质,10-14天治愈出院。1例术后9天进食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经保守治疗于术后20天恢复进食,术后26天治愈出院。另l例术后胃肠减压量较多,1000m1/d以上,经过保守治疗于术后37天治愈出院。
(5)随访结果:失访2例,随访6例。4例无腹痛等症状,未并发肠梗阻。1例再次出现肠梗阻,经过胃肠减压后2天缓解。1例术后早期时常有消化不良的表现,经过饮食调节后基本缓解。
2、讨论
腹茧症是一种少见病,发病原因不明。因其大体解剖特点命名各异,又称慢性纤维性包裹性腹膜炎、包裹肠、糖衣肠、小肠禁锢症、小肠茧状包裹症等。病变部位大多在小肠,也有的包括腹腔所有脏器。
(1)病因:一般认为本病由多种因素引起。先天性因素归结为先天性发育异,本病伴有腹腔内畸形率较高,约为54.3%,常见的是大网膜缺如或发育不全,多认为包裹腹腔脏器的包膜来源于变异的大网膜。后天性因素如胎粪性腹膜炎、原发性腹膜炎、腹腔化疗、长期腹膜透析治疗等,使腹膜纤维蛋白大量渗出形成包膜。结核性腹膜炎也可以导致腹茧症。该病还可能是经生殖道侵人的病原体逆行感染导致的亚临床性腹膜炎的后遗症。本组中1例伴有大网膜缺如,1例伴有肠旋转不良,可能为先天性发育不全引起。3例伴有隐睾,推测原因可能为宫内胎粪隐性感染导致腹腔内形成粘连,阻碍睾丸下降至阴囊所致。
(2)腹茧症的治疗:本病治疗原则以手术为主,有粘连或缩窄环,应充分松解粘连,解决肠梗阻问题。小肠若无狭窄,一般不行肠切除术,更不要轻易做整个肿块及其肠拌的切除,除非已探查清楚肿块内所含脏器为部分小肠,且分离有困难时。肠管间的蚕丝网状(即薄膜)粘连对肠腔的通畅性并无阻碍,而肠管间的包膜局部增厚形成的纤维缩窄环压迫肠管,才是导致肠梗阻的真正原因,需要手术才可能解除。
(3)腹茧症术后处理的几点建议:①每日应用小剂量皮质激素有利于减轻肠管水肿,促进肠道功能恢复。②生豆油基本不为肠道所吸收,可以起到充分润滑肠道的作用,促使肠内容物排出。③肌内注射新斯的明或维生素B1可以促进肠蠕动。④术后1周左右给予中药清化湿热,理气活血,似乎对肠道功能恢复有所帮助。⑤本组中1例术后经过保守治疗37天后治愈,像这种手术后近期再次出现的肠梗阻,由于手术时已将增厚致密的粘连松解,近期再次形成的粘连组织尚不稳定,故不必急于再手术,保守治疗观察的时间可长些,要有耐心等待,只要营养支持跟得上,随着时间的延长,梗阻的肠管有可能在粘连组织修复变化中得以解除,使病人免于再受手术之苦。
总之,腹茧症的手术治疗是此症的重要一步,但得当的术后处理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有效减少病人的痛苦,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随着越来越多的腹茧症被发现,会有更多的临床医生对此症有越来越深刻的了解,为腹茧症病人的康复做出巨大的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