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眦的解剖和异常修复
- 发布于 2011-11-24 09:35 来源:徐家杰医生
1、同年龄段内眦间的平均距离
内眦间距(毫米)
年龄
平均数
标准差
0 20 4
1 25 5
3 26 4
5 27 5
7 28 4
12 29 5
成年
30 5
2、眶距增宽和内眦距离增宽标准
n 眶距增宽:眶间距大于30mm
n 轻度 30mm~35mm
n 中度 35mm~40mm
n 重度 40mm
n 内眦增宽:内眦间距大于35mm
3、内外眦的形态和位置
外眦的位置在两内眦的连线上或在连线上1-3毫米为正常范围。如果比内眦低在2毫米内,两侧对称,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大于3 毫米,通常需要手术矫正。
5、内眦的位置异常的原因
n
先天性原因:
骨性增宽导致的内眦位置异常,如眶距增宽症等。
非骨性的原因导致的位置异常, 如小眼畸形、面裂、内眦赘皮等
n
后天获得的颅面畸形:
良性肿瘤如淋巴管瘤,血管瘤,纤维组织发育异常等挤压造成的移位。
创伤造成的内眦韧带损伤等引起的移位
二、内眦韧带的解剖
n
内眦韧带位于内眦部皮下,处于横位,自皮外可以触到有一坚韧的索条状结构 。
n
一般认为内眦韧带分为前、后两支,包裹泪囊,将睑板固定于前、后泪嵴上,以便泪液的收集与排泄,并对眼轮匝肌的附着及开闭眼运动起到支持和稳定的作用。
n
内眦韧带附着方式:内眦韧带前支及上支纤维向鼻侧走行终止于上颌骨额突及鼻额缝上、下骨膜上,胶原纤维与骨膜逐渐移行相互融合,而非穿入骨内。上支部分纤维深入额颌缝内,后支纤维沿泪囊筋膜表面走行,终止于泪骨的泪后嵴上,纤维排列整齐,到达泪后嵴后分别与两侧骨膜相移行。
内眦解剖结果的临床意义
n
单纯前支松脱,无内眦畸形表现。
n
上支及前支共同松脱时,出现明显的远内眦畸形,所以至少是内眦韧带的前支和上支共同维持了内眦角的正常形态。
n
后支的作用如何,还需进一步探讨。
n
骨折后内眦畸形的矫正中,要考虑到内眦韧带各分支的联合作用,悬吊的方向应以它们的合力方向为准。
n
前支、上支及后支对内眦角的拉力分别指向泪前嵴、额颌缝及泪后嵴。其合力必然由起始端指向三者附着范围之内眶缘的某一点。
n
临床经验表明,将韧带悬吊于泪前嵴的后上方或泪后脊,效果最佳。
n
在内眦区,眼轮匝肌和内眦韧带的关系密切。由解剖结果可知,除了止于眶缘骨膜、泪筋膜表面及向深方走行,多数眼轮匝肌纤维终止于内眦韧带前支上下缘和上支表面,所以当内眦韧带松脱时,在眼轮匝肌颞向力的牵拉下,内眦角向外移位呈现远内眦畸形。
三、内眦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
内眦韧带损伤的特点
n
被骨折片或致伤物直接切断;
n
韧带连同附着的骨片直接从骨面分离;
n
骨支架塌陷,韧带随之移位而松脱。
内眦韧带损伤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n
I型:
内眦韧带部分或完全从其附着点切断或撕脱:双眼内眦间距增大,溢泪,内眦角变钝,眼裂变小。
n
II型
单侧眶内侧壁粉碎性骨折、移位。临床表现与I型相似,可能合并有内直肌被卡压,脑脊液外漏和视神经损伤可能
n
III型
双侧眶内侧壁骨折,鼻骨和筛骨骨折,包括鼻骨、鼻中隔和额窦损伤。临床表现为鼻根部变平变宽、呼吸道通气不畅和鼻出血、内眦间距增宽、内眦角变钝、眼裂变小和溢泪等。
内眦韧带移位复位内固定的术式
1:将内眦韧带原位缝合,
2:将内眦韧带固定于泪前嵴,
3:将内眦韧带固定于泪后嵴。
手术方法
1、眼内侧弧形切口, 分离皮下组织,切开眶内侧壁骨膜,用剥离器剥离眶内侧壁,使能显露泪嵴和泪囊窝。
2、在皮下找出内眦韧带断裂处,再在眼角皮肤处作个小缺口,用圆针带着细钢丝穿过已断裂的内眦韧带,从眼角小切口中穿出带住真皮下组织,再从内眦韧带处回来。
3、在前泪嵴后上方或泪后脊处钻孔,穿过鼻骨到对侧鼻骨侧面,对侧鼻部可切一小切口,钝性分离到鼻骨,鼻骨侧面钻两个洞。
4、用大弯针带着缝有内眦韧带断端的一根钢丝从患侧前泪嵴孔处穿过鼻骨到鼻对侧,再用大弯针带着另一根钢丝从前泪嵴孔处穿过鼻骨到鼻对侧的另一孔,使断裂的内眦韧带种在前泪嵴骨孔上, 拉紧后拧紧固定,使移植的内眦韧带复位。
注意事项
n
钻孔一定要钻在泪囊窝的后上方,不要只钻在鼻侧骨上, 孔较大,使内眦韧带断端种入孔中。
n
内眦韧带种植位置(也就是钻孔的位置)一般宁可位置偏下而不要向上。偏后而不可偏前,内眦韧带种的高于外眦,外观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