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节段性切除重建是治疗复杂气管狭窄及气管肿瘤的最后手段。多年来,作者做了大量气管切除与重建手术,包括大段切除后用赵氏人工气管替代,不乏成功经验。但是近来连续做了3例青少年患者,大段气管切除后,均无诱因突然发生极其严重的呼吸困难,表现大气道梗阻,吸气困难。加上此前1例青少年患者也曾发生此现象,作者提出一种假设---螺纹管现象,是此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并提出防治意见。
病例1。男,14岁,外伤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半月后拔管失败,发现气管狭窄。后经两次手术,包括金属环置入、气管部分切除等,瘢痕狭窄愈加严重。气管导管只有3mm直径,稍用力即呼吸困难,失去生活希望。狭窄段长>5cm,位于胸骨上窝水平。经颈部领状切口加正中胸骨劈开切除气管6cm,一期吻合。术后第9天,无诱因突发严重的呼吸困难,三凹征明显,表现吸气困难,肺呼吸音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心跳减慢,紧急气管插管,结果造成吻合口开裂,皮下气肿,纵隔感染,31天后死于多脏器衰竭。
病例2。女,12岁,因“脑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胸段气管狭窄长约4cm, 支气管镜冷冻激光治疗,每3天扩张一次,已8~9次,多次窒息甚至心脏骤停。后外侧切口开胸手术切除狭窄段气管4cm,一期吻合。术后第1天早晨,停呼吸机带管观察,1小时后无诱因突然发作严重呼吸困难,呈吸气困难,明显三凹征,胸骨带动胸廓随无效吸气努力而大幅度深陷,下陷程度超过胸廓前后径一半以上,令人恐怖。血氧饱和度直线下降至<50%,心率由110次/分下降到<50次/分,,最低30次/分。急查血气,PaO2 44mm Hg, Pa CO2 72 mm Hg, 吸痰很少。接呼吸机后呼吸困难立即消失,SaO2 回复至97%, PaO2 168 mm Hg, Pa CO2 42 mm Hg,心率 120/分。气管镜检查,吻合口无异常,也未见气管狭窄。此后平稳,当日拔管,顺利恢复出院,5个月后复查,气管形态完全正常(图1)。
病例3。女,12岁。“脑出血”昏迷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拔管失败,带管至今,而且绝大部分时间里气管导管气囊是充气状态。多次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无效。CT示上段气管已完全闭塞,纤支镜见声门下1.5cm气管闭锁。手术切除狭窄及闭塞段气管,总计长约4cm,保留第一气管环,一期吻合。清醒拔管,即能说话。术后第1天4pm,无诱因突发高度呼吸困难,三凹征明显,更令人恐怖的是胸骨带动胸廓,大幅度下陷,剑突几乎可以贴到脊柱,明显表现吸气努力无效,吸不进气。SaO2和心率迅速直线下降,SaO2<50%, 心率降至40/分左右。立即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呼吸困难消失。气管镜检查痰不多,吻合口良好,管腔通畅。2天后脱机拔管。意外的是,拔管后10分钟,再次突发呼吸困难,表现及严重程度与前次无异。SaO2测不出,心率降至30以下,意识不清,躁动挣扎,口唇面色青紫,前胸皮肤发花,冰凉,处于濒死状态。用简易呼吸器SaO2升至70%,心率回升至130次/分。立即插管接呼吸机,呼吸困难即刻消失。此后一切正常,气管镜检仍无任何异常。为防止再次发作,5小时后在吻合口下方切开气管,吻合口正常,气管硬度正常,无软化表现。停用呼吸机,1周后带管出院。准备稳定一段时间后,再拔除气管插管。
病例4。男,14 岁。刀伤后颈段气管狭窄,术前每周扩张一次,不扩张即窒息,已多次窒息抢救。转来我院。距前次扩张整7天,夜间发生呼吸困难,并迅速加重,于是急诊手术。5号麻醉插管无法通过狭窄部,紧急切开气管后,发现上颈段约2.5cm长一段气管壁高度增厚,管腔几乎完全消失,增厚的管壁紧贴在一起,中间只有一道不到1mm的窄缝。切除第1气管环以下气管约4cm,气管与环状软骨一期吻合。术后多次气管镜检查吻合口正常,但陆续取出脱至管腔的可吸收缝线(Vicril)线结15个。第35天下午突发呼吸困难,与前3例表现相同,吸气困难,三凹征,胸廓下陷明显,心率和氧饱和度迅速下降,情况紧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后立即恢复正常。为安全起见,3小时后行气管切开,带管出院,准备3个月后拔管。
讨论
气管长约9~11cm,目前公认最多可以切除全长的一半并一期吻合[1]。为安全起见,临床上通常切除4~5cm已属大段切除,罕有超过此界限者[2]。过去由于气管大段切除的患者大都是成人,既往文献并未注意到术后近期会突发高度吸气困难这种现象。本组例1是几年前的个案,因发病急,抢救急,插管造成吻合口裂开,最终死亡。只知道肺部没有感染,没有哮喘史,也没有药物过敏因素。由于死于纵隔感染,突发呼吸困难的原因没有进一步深究。后3例是1个月内连续手术的病例,手术经过都比较顺利,术后都突发此病,而且例3连续发生2次。气管镜也都没有发现任何能够解释病因的异常表现。临床过程高度一致,都是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病,极重度吸气困难,表现为大气道阻塞,吸气努力无效,几乎完全吸不进气。三凹征明显,胸廓极度下陷,表象恐怖。一经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呼吸困难立即消失。再查气管镜,仍无异常。这种现象,无疑是大气道突发梗阻,而且这种改变(梗阻)是正压通气能够逆转的。什么原因会使气管突然梗阻,正压通气之下梗阻又可以突然消失呢?只有气道突然变形---“软化”。 吸气负压可以使软化了的气管管腔明显塌陷,表现为高度吸气困难。
气管由20个左右马蹄形软骨环支撑,结构很象螺纹管。可以伸缩,可以弯曲,还可以扭曲。它的伸缩性,保证了在切除一段气管之后,可以将上下断端拉拢,一期吻合重建气管,恢复其连续性和封闭性,保证通气功能。但是,可以设想,大段切除后,超过气管长度1/3至1/2,如4cm以上,就需要将剩余的1/2或2/3长度的气管拉长,拉至接近气管全长,才能在身高不变的情况下,完成气管重建。可以推断,气管此时是承受了很大的伸缩拉力的。这种变形,这种拉力,一定有一个极限,只是目前我们还不清楚。拉长一段螺纹管,如果螺纹本身不能变长的话(气管软骨环的宽度无法拉长),实际拉长的是连接螺纹与螺纹之间管壁的长度。拉长到一定程度后,首先改变的是螺纹管管径,管径(腔)变细,螺纹管变长;进一步拉长,螺纹管将变形,通常是从螺纹管中点开始,沿中线折曲凹陷,管腔变为哑铃形;再用力拉,折曲凹陷的螺纹增加,哑铃形变形段气管长度加大,中点附近螺纹管前后壁进一步内陷,相互贴近,管腔近乎完全消失(图2)。除去拉力,腔内加压,折陷的管壁和管腔长度和大小都可以恢复原样。即,这种拉力引起的变形,在拉力消失之后,增加腔内压,管长及管径都可以恢复原貌。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螺纹管现象》。前提是螺纹及螺纹管必须比较软,能够变形。如果螺纹质地极硬,一般拉力无法使之折曲,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过去我们曾经做过几十例成人气管切除与重建,从未发现此病。因为成人的气管软骨环都已相当坚硬,尤其老年人,气管软骨环可以明显骨化钙化,因此,重建气管的稳定性很强。而本组4例都是青少年,软骨的硬度都不十分坚固,可以发生类似青枝骨折一样的折曲变化。由此推断,手术后,虽然气管两断端吻合上了,但整体气管受到相当大的拉力,只是还在可以代偿和耐受的范畴之内。一旦受到过牵(如头后仰等),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就可能发生这种急剧的变形,引起管腔高度狭窄,出现严重的吸气困难。此外,这种可能性,还因为有吻合口,气管的完整性,组织的连续性,均中断了。吻合口处气管抗拉力最差,但承受的拉力却是最大,因此,此处最易发生管壁软化塌陷。但这种软化,在气管插管加压通气后,管壁在正压推动下,立即恢复原来形态,呼吸困难便即刻消失。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还需要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进一步证实。
从这种假设出发,也基于本组病例抢救经验,我们认为,青少年患者,儿童患者,一旦切除1/3以上长度的气管,一期吻合后,都有可能发生这种螺纹管现象,突然发作高度吸气困难,甚至窒息死亡。为防止这种问题的发生,应当时刻备好气管插管和正压通气设备,可以有效治疗此病。或者手术一期吻合后,在吻合口远端做一临时性气管切开,以备万一发病,可以立即给予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待术后较远期(如3个月后),吻合口愈合气管壁稳定后,再拔除气管导管。当然,如果能够应用人工气管,尤其是可以与自身气管形成生物学愈合的赵氏人工气管替代[3,4],减小气管吻合后管壁承受的拉力,一定可以有效防止螺纹管现象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