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肾脏病,早发现早治疗
一、什么是消渴病(糖尿病)?
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消渴病日久,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证。
[诊断标准]
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1、糖化血红蛋白≥6.5%。
2、空腹血糖≥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小时血糖≥11.1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
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次。
[治疗原则]
长期坚持规范治疗是最重要的,包括: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合理用药。
1、发现“三多一少”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明确诊断。已确定为消渴病时,需住院治疗者,即住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老年人症状常不明显,应定期检查尿糖、血糖(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
2、合理饮食调配。少进甜食、根茎类蔬菜如:土豆、白薯、山药。要适当限制水果。应增进粗纤维的食物如:糙米、豆类、绿叶蔬菜、白菜、绿豆芽、黄瓜、芹菜、西红柿等。多食用精蛋白如:瘦肉、蛋、奶、鱼类。选用植物油,少进动物内脏类食物等。
3、坚持适当的活动。适当规律的活动是治疗消渴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可采取多种活动方式,如散步, 做健美操,打太极拳,打乒乓球、游泳、跑步。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活动方式。要持之以恒。
4、合理的药物
[病情监测]
每位病人都应有自己的血糖自我监测日记,并养成每天记录的良好习惯,血糖自我监测的日记内容包括:
1、测血糖、尿糖或糖化血红蛋白的日期、时间。
2、血糖与吃饭的关系,即饭前还是饭后。
3、血糖或尿糖的结果。
4、注射胰岛素或服口服降糖药的时间和种类、剂量。
5、任何影响血糖的因素,如进食的食物种类及数量、运动量、生病情况等。
6、低血糖症状出现的时间,与药物、进食或运动的关系等。
每次去医院看病时应带好你的血糖监测日记,与医生讨论如何调整治疗。
二、什么是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
近年来消渴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消渴病肾病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消渴病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4.7%,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是消渴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消渴病肾病已成为尿毒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为消渴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指消渴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消渴病早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呈高滤过状态,以后逐渐出现间隙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是消渴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可分为5期:
肾小球高滤过期(Ⅰ期)此期主要表现为病人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尿化验完全正常。如果及时纠正病人高血糖,此期肾损害能完全恢复。
无临床表现的肾损害期(Ⅱ期)此期可出现间断微量白蛋白尿,即病人休息时尿白蛋白排泄率化验正常,而应激时(如运动、发烧等)却异常增多。此期若严格控制血糖及血压,病变仍可延缓。
早期消渴病肾病期(Ⅲ期)出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为进入此期标志,病人休息时尿白蛋白排泄率也增多,但是尿常规化验蛋白仍阴性。必须强调,从此期起肾脏病变已不可逆转。发生在病程>5年的消渴病人,如血糖控制不佳,年限可能缩短。
临床消渴病肾病期(Ⅳ期)从尿常规化验蛋白阳性起即进入此期,而后尿蛋白迅速增加,数年内出现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日)及肾病综合征,病人出现全身浮肿、大量腹水及胸水,利尿消肿相当困难。
肾衰竭期(V期)从出现大量蛋白尿开始,病人肾功能即急转直下,常于三四年内进展至肾衰竭,出现肾性贫血。消渴病肾病病人虽已进入肾衰竭期,但是尿蛋白量不减,仍然呈现肾病综合征,病人很难维持良好营养,很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此期病人必须依靠肾脏替代治疗(透析或肾移植)才能存活。
三、筛查早期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检查指标:尿白蛋白/肌酐
2型消渴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病人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这些因素与高血糖共同损伤肾脏。肾脏发生损害的最早表现为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因此在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肾病后.可以通过检测尿白蛋白/肌酐以了解肾脏损伤的程度。所以,消渴病病人(尤其已患病数年者)一定要定期检查,评估肾损伤程度,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第Ⅰ~Ⅲ期)消渴病肾损害,积极治疗。要知道,欲使消渴病肾损害缓解或延迟发展,这早期阶段的正确治疗是关键,等到尿常规化验蛋白阳性才治疗,已经太晚了,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即尿微量蛋白/肌酐)的增加(正常<20μg/min,<30mg/24h)。诊断要求6个月内连续尿检查有2次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但在30~300mg/24h之间,同时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其增加的原因,如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心衰及水负荷增加等。如果若糖尿病得到有效控制时,尿白蛋白排出量仍是20~200μg/min,则可以认为有早期糖尿病性肾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