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约有500万白内障患者,且这一数字正以每年40万的速度递增。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50%患有不同程度的白内障。
虽然人们对这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并不陌生,但依然存在种种误解。
误解1:白内障是老年病
白内障是由于眼睛的晶状体由透明变成不透明,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影响视力的一种常见眼病。晶状体位于眼球的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在正常情况下,晶状体是透明的,当光线透过角膜后,须经晶状体的折射,才能将影像清晰地呈现在视网膜上,就好比照相机的镜头会使光线聚集在底片上一样。晶状体浑浊初期对视力的影响不大,但随着浑浊的程度逐渐加重,就会明显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也就是老年性白内障,最常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据估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50%患有白内障。
除了年龄因素外,遗传因素、紫外线过度照射、过量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度近视、外伤及眼内某些炎症性疾病等都与白内障有关。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或高度近视患者出现白内障的时间会比普通人提前。此外,新生儿、婴幼儿也可能发生先天性白内障。
因此,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情况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让眼科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误解2:吃药就能治好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治愈白内障。有些药物虽然能减缓白内障的发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
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医生提醒,不要轻信所谓的“特效药”,一旦被诊断为白内障,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请眼科医师给予专业的治疗意见。
误解3:“熟透了”才能开刀
不少患者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一定要等白内障发展到成熟期甚至过熟期,也就是要等到完全看不见了,才能动手术。
医生指出,这种观点并不可取。随着现代白内障显微手术技术的普及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视力减退已经不是白内障手术的唯一指征。一般来说,只要白内障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就可以考虑动手术。
有些患者虽然视力检查的结果尚可,但如果伴有明显的畏光、眩光等不适,或视觉质量已经受到影响,就应当尽早手术。如果等到成熟期或过熟期再进行手术,不仅手术难度会加大,容易出现并发症,而且由于晶状体过熟膨胀,有可能会引起继发性青光眼或继发葡萄膜炎。
误解4:开刀后会复发
医生告诉记者,有些患者反映说,刚做完手术时视力很好,可过了几个月视力又逐渐下降了,他们往往认为这是白内障复发的表现。
目前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需要保留晶状体囊袋,以利于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所谓白内障复发,其实是被保留的囊膜变浑浊了,医学上称为“后发障”。随着人工晶状体设计的改进及手术技术的提高,后发障的发生率只有2%到5%。一旦发生后发障,也不必过于担心和紧张,一般无需再次手术,患者只要在门诊进行激光治疗,将浑浊的后囊膜切开即可,短短十几秒钟时间,视力即可恢复。
误解5:人工晶状体需更换
人工晶状体是用来取代患者原本已经浑浊的晶状体的一种光学晶状体。
迄今为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其性能极为稳定,能长期被眼组织所耐受,相当于眼内的“小眼镜”。由于人工晶状体材料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眼内已被证明是安全的。成功植入的人工晶状体是终身不需要更换的,可以放心使用一辈子。
医生特别提醒,人工晶状体按功能被分为多种类型,患者在选择时,不能只看价格,一味求贵,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误解6:术后能恢复正常视力
白内障手术后患者能否恢复正常的视力,这取决于每个人手术前眼部的基础情况。如果除了白内障外没有其他眼病,术后能恢复正常视力。但如果还同时患有青光眼、高度近视、角膜病、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等眼部疾病,则会明显影响手术后的视力。
对患有近视或远视的白内障患者来说,如果希望在白内障手术后“脱掉”眼镜,则可选择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大多数患者在术后可以不戴眼镜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