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以来,各大医院的敷贴病人爆满,如今冬病夏治和膏方进补一样被市民日益推崇,一年比一年火爆。中医专家提醒,冬病夏治不能盲目进行,必须辩证施治,因人而异。
夏日敷贴出现叠加效应今年夏天冬病夏治病人呈现加速递增趋势,有些中医医院甚至无法满足病人需求。记者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了解到,该医院今年积极挖掘潜力,增加了1000多号的敷贴门诊,没想到6月下旬,离入伏还有十来天,这七千多号就全部预约一空。
“夏治”不只是贴膏药
为何敷贴病人在“夏治”患者中增长特别迅速?时下敷贴膏药的人最多,因为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方便,效果也比较明显,各医院比较乐于开展。而实际上中医“夏治”的手段很多,汤药内服、穴位拔罐、艾条灸、脐疗、刮痧、药浴等等都可以,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
市民对冬病夏治的误解还包括对其治疗病种认识不足。认为常年不愈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适合冬病夏治,这也比较片面。
所谓冬病夏治,就是将冬天好发的疾病在夏天进行治疗,它是中医传统的预防性治疗方法。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两寒夹击,在冬天就容易发病,也难以治疗。在盛夏之际,人体毛孔张开,气血通达,用中医中药补阳气利于药物吸收,而且在天热之时补阳气,再加上特定的穴位刺激,可以借助自然之力,激活体内阳气,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减少冬季病发的次数和症状。因此只有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才是其适应症,比如说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冻疮、过敏性鼻炎等,常年发作的慢性炎症就不适合了。
除了大家熟知的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等其他和虚寒有关的病症也适宜冬病夏治。
热性体质者不可跟风
不少病人选择冬病夏治属于盲目跟风,听别人介绍效果好,也要求同样治疗。其实冬病夏治和其他中医疗法一样,需要辩证论治,个性化治疗。病人最好先请中医师诊断一下,看看自己的体质和病情是否适合冬病夏治。一般,病人阳气不足、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或者容易过敏、免疫力相对低下治疗效果比较好。如果病人属于热症,阳气已经很充足了,就不适宜用温阳的药冬病夏治。
此外,孕妇、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的人、对药物过敏的人、皮肤长有疱以及皮肤有破损者、疾病急性发作期的病人都不宜敷贴。
对于已经开始进行冬病夏治的病人,也不能急于求成,冬病夏治并非立竿见影的治疗办法,一般来说,需要连续治疗2-3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明显见效。如果不愿意长期坚持的患者切莫盲目跟风。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起居不当疗效打折
部分病人敷贴后感觉效果不佳,有些是不对症,有些是不懂敷贴的学问。张炜医师提醒,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敷完药后最好等6-10个小时以后再洗澡。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最好在背上披件衣服或披块毛巾,避免遇冷后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或者起到反作用。
敷贴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发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药物贴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或局部涂抹哈西奈德乳膏止痒、防止渗出;如果水疱较大或有少量渗出,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疱,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疱中的渗出液,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渗出液体较多,可使用2‰的黄连素溶液冷敷患处,待渗出减少后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水疱体积巨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