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染色和放大内镜的应用,使内镜进入了“显微时代”。 据了解,早期胃、肠道肿瘤的常规内镜检查诊断率为10-15%,但如采用染色和放大内镜新技术可提高早癌的诊断率高达30-50%以上。姚礼庆教授告诉记者,放大内镜的结构和原理与普通内镜并无本质区别,但可放大60至170倍,有了这一重大变革,内镜医师可以很轻松地看到以前无法观察到的病变。
二是由于ESD技术的应用,使患者免受开刀之苦。2006年,中山医院率先在国内开展了ESD手术,至今已完成了5000余例,是国内开展最早、完成同类手术最多的单位之一, 同时为全国各地培训近500多位内镜诊断医师。近年来中山医院各项内镜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的发展,为诊断消化道早期癌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有望为改善我国消化道癌的诊疗现状提供有益的帮助。
三是“双镜”联合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有了重大创新。所谓“双镜”联合治疗是指腹腔镜辅助下内镜切除技术。ESD技术为完整切除胃肠道黏膜下“较小病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但对于一些较大的,以往需要外科手术的胃肠道黏膜下肿瘤,如今内镜和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较大的胃肠道黏膜下肿瘤可在腹腔镜的监视下,运用内镜技术完整切除肿瘤,然后再行腹腔镜的修补并放置腹腔引流。而患者只需在腹部打3、4个操作小孔,完全避免了以往的开腹之苦,并具有安全、微创、有效的优点。
四是“经口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成为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病人无需开胸手术。周平红副教授介绍说,贲门失弛缓症是最常见的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进食困难,体重减轻,餐后反食,夜间呛咳以及胸骨后不适或疼痛。传统的根治性治疗方法,需要开胸手术,做食管下段肌肉离断手术,但该方法病人痛苦大,住院时间长,费用高。但近年来中医院内镜中心运用新的“内镜经口括约肌切开术”,使患者免受开胸手术之苦。周平红副教授向记者透露,这种手术很巧妙,是在胃镜下在患者食管上开个“窗口” ,通过这个“窗口”把食管下段和贲门部位的环形肌切开,实现与开胸手术类似的治疗效果,最后再通过内镜技术,把“窗口”封闭。患者第二天即可进食,且具有安全、有效、痛苦少、住院短、费用低等优点。目前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已完成约50余例患者,效果俱佳,全国患者纷至沓来,住院时间仅2、3天,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获得患者一致好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