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置换术后人工机械瓣膜慢性梗阻属于机械瓣功能障碍的一种,是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晚期一类重要并发症。国外有学者将之归类为机械瓣膜梗阻(obstruction of mechanical valve prostheses),它包括慢性瓣下增生所引起的机械瓣狭窄和机械瓣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机械瓣功能障碍。该组病例即属于前一类范畴。术中可见到白色纤维、血管翳样增生,部分患者呈肉芽样生长。慢性瓣下增生可发生于主动脉瓣位置,也可发生于二尖瓣位置[1],其中以主动脉瓣位置的不良预后影响为大。在国外,其已引起了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国内对于该类病例仅有少量报道[2]。对于瓣下增生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作者认为与以下因素关系密切。
术后抗凝治疗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既往的研究中,多将血栓栓塞或出血作为瓣膜置换术后的重要并发症来处理,很少重视慢性机械瓣膜梗阻所引起的并发症。目前,有学者认为中国人抗凝治疗出血并发症甚于血栓,倾向于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尤其是主动脉瓣位置,认为只要达到INR1.8甚至更低即可[3],但缺乏大病例组及长期随访作为依据。本组病例的患者中,有64%患者存在抗凝不足(INR<1.8)情况,因此,作者认为抗凝不足是造成主动脉瓣跨瓣压差过高、慢性机械瓣膜梗阻的原因之一。此外,作者在临床随访中亦发现,部分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跨瓣压差偏高的患者,在加大抗凝药物剂量后(多数将INR调整至2.5-3.0),其跨瓣压差会逐渐降低。国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在瓣下增生的原因中,抗凝治疗不足为其中重要的因素[4]。因此,作者认为,抗凝治疗要个性化,即使主动脉瓣置换术也不宜降低抗凝标准;抗凝标准以INR达到2.0-3.0为宜,对于已经出现主动脉瓣跨瓣压差逐渐升高的病例,抗凝标准以INR达到2.5-3.0为宜。
瓣膜的选择是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重要因素。主动脉瓣人工瓣的选择应考虑瓣膜与病人的匹配问题,宜选择尽可能大型号的瓣膜。该组病例多数患者为小型号的瓣膜并有9例为单叶瓣,虽然小型号的瓣膜有效瓣口面积小本身可导致跨瓣压差增大,但在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第一次换瓣术后当时跨瓣压差并未见明显升高,仅在术后数年出现跨瓣压差逐渐升高,可见压差增大并非由于小型号瓣膜或单叶瓣本身所引起,可能由于小型号瓣膜或单叶瓣更容易使血流形成涡流造成内膜损伤所致。在瓣下增生物的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纤维增生伴慢性炎性反应表现[5],提示有损伤修复过程的存在,亦一定程度上支持作者观点。
对于机械瓣膜梗阻手术方式的选择以瓣膜再置换术为宜,单纯增生物切除术往往因解剖原因而增生物不能彻底清除,而保留的原瓣膜往往又成为瓣下增生的始发因素;该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再次术后跨瓣压差峰压值大于35mmHg,均为单纯瓣下增生物切除病例。对于瓣膜再置换术,考虑到病人-瓣膜匹配的因素,主动脉瓣宜选择大号人工瓣;但该类病例多数主动脉根部较小,因此,再次手术可能需要主动脉瓣环扩大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近来出现了针对小主动脉根部的St. Jude Regent瓣膜,在相同外径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较大的有效瓣口面积,为这类患者开辟了另一种可行的途径。
对于该组病例,由于随访时间尚短,无法得知再次手术后远期瓣下增生物的变化情况,这需进一步随访明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