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和发育异常等因素所导致的下肢严重畸形短缩,如果采取常规手术矫形,为了避免神经血管牵拉损伤,往往需要分期多次手术。尽管如此,仍会出现诸如闭口楔形截骨造成的肢体短缩,开口楔形截骨导致的骨延迟愈合、骨不连,骨筋膜室高压综合征,矫形不足等并发症。应用Ilizarov技术进行逐步矫正,打破了传统方法每次延长和矫正成角的限度,降低了发生血管神经牵拉损伤,骨筋膜室高压征的风险。避免了以往需多次住院,反复手术的麻烦,节省了医疗资源和费用。
此项技术是应用Ilizarov医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牵拉-成骨理论和发明的环形支架基础上发展而来。该理论技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引入我国。一系列基础研究结果和观察已经证明DD应用持续的在生理限度范围内的牵张-应力刺激能激活和保持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促进组织再生。上述一期矫正下肢成角短缩和旋转畸形,就是应用为该理论而设计的环形外支架稳固地把持住相应的骨段,通过安装铰链和牵伸杆,便能矫正骨段间的成角畸形并可同时延长骨骼,缓慢的牵伸促使骨及周围软组织再生修复得以成功。
同时,应用该技术还可以治疗一些传统理念和技术难以治疗或不能治疗的严重创伤与疑难疾病,如外伤后的骨不连,肿瘤和感染所致的大段骨缺损,严重的关节屈曲挛缩、纤维僵直等,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都能使用Ilizarov技术促使组织自然再生而修复,避免了以往须采用的显微外科组织移植技术,从而降低了手术难度和风险,使手术容易成功。
因此,此技术用于治疗肢体畸形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少,手术次数减少,成功率高的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