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穿刺活检是确定前列腺癌的重要方法,但是现阶段尚未形成一种标准的前列腺穿刺术式。对穿刺点的选择各家学者提出了多种方案,主要分为两大类:系统穿刺活检和靶向穿刺活检。
系统穿刺活检的优劣
1989年Hodge等首先提出了6点系统穿刺法,即在前列腺两侧旁正中线区域矢状切面尖部、中部和底部各穿刺一针。此方法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已成为前列腺穿刺活检的“金标准”,此后提出的各种系统穿刺技术均是在此标准的6点系统穿刺法的基础上改进而来。
但是由于标准的6点系统穿刺法穿刺点少、穿刺的区域占周缘区的比例相对较少,使其假阴性率超过20%,因此目前大多数的学者主张增加穿刺点数。各家学者就穿刺点数目和穿刺点位置的选择提出了多种方案,包括8点、10点、11点、12点、13点、14点、18点、21点等系统穿刺活检。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1997年Eskew等提出的五区域系统前列腺穿刺法,即在标准的6点系统穿刺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侧周缘区外侧区域各两点和中线区域上的三点,共穿刺十三点;当前列腺体积超过50ml时在每个区域再各增加一点,共穿刺十八点。增加穿刺点数目虽可提高活检的癌肿阳性率,但并发症也会相应增多。
靶向穿刺活检的特点
前列腺癌在经直肠超声图像上通常表现为低回声结节或是局部血流异常增多。靶向穿刺活检即以这些超声检查的异常区域为目标进行穿刺活检。
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磁共振谱成像、磁共振弥散成像等技术在前列腺癌检测中的作用受到肯定,这些影像检查所发现的异常区域同样可以作为穿刺目标来引导穿刺活检。
靶向穿刺活检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前列腺癌都有影像学方面的特异性表现,因此同样存在假阴性率较高的问题。
我们认为将6点系统穿刺和靶向穿刺结合运用,可在采用最少的穿刺点数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癌肿检出率。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超声科在著名超声和泌尿科专家周永昌教授的带领下,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途径的前列腺穿刺活检,已成功的为数万名患者进行了穿刺手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