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痈)具有较好的疗效,宜首选。尤其是 “清消法”治疗粉刺性乳痈在临床中的应用,取得良好效果,且体现了中医中药治疗乳房疾病的特色,打破了传统的温阳化痰散结法―以阳和汤为基础方治疗该病的方法,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病因病机上,继承了顾伯华教授对于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即认为其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复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营血不从,气滞血瘀,凝聚成块,郁久化热蒸酿肉腐成脓肿,溃后成瘘,亦可因气郁化火,迫血妄行而见乳头溢血。
在治疗方面,学习《疡科纲要》中“治痈之要,未成者必其消,治之于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于无形”。故中医外科中“消”、“托”、“补”是其治法总则,在长期的中医外科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始终坚持“以消为贵”这一重要治疗原则。消法不仅能使外疡内消,而且对伴疮痈而发之瘀结、痰凝均可以起到消散的作用[2]。如果机械地将消、托、补与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对应套用,势必陷于僵死的诊断治疗模式,有违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有碍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临床疗效的发挥。消法应根据病情变化,结合运用托法、补法。在疮疡是早、中、后期,根据病情,或消托结合,或消补兼施,或消托补三法同用,随主症变化而灵活应用。刘胜教授“清消法”在本病治疗中的应用,正是彰显了这一治疗法则。“清消法”初期应用,贵乎早;在成脓期中的运用,以消为贵;在瘘管期的应用,以化痰散结消僵块。
消法不仅可以应用于粉刺性乳痈没有成脓的初期,在脓肿期、瘘管期可灵活运用,反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粉刺性乳痈在脓肿期的表现为:乳房肿块软化,形成脓肿,破溃后流出的脓液中常夹杂粉刺样或脂质样物质。脓肿可以是一个或数个,乳晕下多见,深者可波及乳房后间隙,先后化脓溃破,可暂时愈合,常反复发作。对于此期运用消法与初期不同,仍以消法为主,佐以少许托剂,一般托剂药量宜小,消剂药量宜大,托剂与消剂配合,才能达到脓透肿消之目的。治疗以疏肝、化浊、利湿、泻火为原则。在临床中运用疗效较好。如果脓液多,有波动感,应先行在局麻下切开引流,使浓出通畅,患者稍感舒服,此期切忌作大面积的切腐,给患者乳房造成不美观的后患。术后用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纱布盖贴。
总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应该充分发挥中医外科治疗的优势,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内治法与外治法灵活结合,善于抓住本病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合理运用“消、托、补”这三大治疗原则,以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