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CA125/MUC16在胰腺癌诊断、预测、预后相关的专家共识
简介
由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牵头,全国50家知名医疗机构参与的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多学科临床研究协作学组(Chinese Study Group For Pancreatic Cancer,CSPAC)于2015年1月9日在上海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建立在开放、平等基础上的全国性胰腺癌学术合作平台,旨在开启基于开放平台的多学科协作研究的新模式,推动中国胰腺癌诊疗研究水平。
近年来,中国肿瘤学界在肺癌、乳腺癌等领域的研究与论文逐渐与世界水平接轨,国际主流学界的权威文献中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但是在胰腺癌领域势头甚微,NCCN英文版400多篇参考文献中无一篇来自2000年后中国作者的原创研究。我们拥有宝贵的患者群资源,以及日益开阔、与国际接轨的思路和视野,理应能够发出更大的声音,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CSPAC成立的宗旨就是学习国外先进的临床研究协作模式,整合国内资源,各成员单位均可自由提出讨论主题和研究构想,通过同行评议获得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高质量的热点共识和研究提案。
关于CA125/MUC16在胰腺癌中的应用价值
胰腺癌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除肿瘤自身恶性程度极高外,临床诊断困难,缺乏较好的预后预测工具是重要原因。如何充分地认识了解肿瘤生物学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先进技术理念做到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精确监视对于胰腺癌的综合诊治有着重要意义。相比于CT, MRI影像学诊断手段,血清肿瘤标记物监测具有方便,快捷,非侵入性,连续性好,随访简单等特点。目前为止,许多研究表明,以CA19-9为代表的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帮助促进胰腺肿瘤的早诊,预测预后及疗效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CA19-9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仍难满足临床的需要。CA125/MUC16曾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妇科肿瘤监测随访的标记物,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A125/MUC16在消化系统肿瘤,特别是胰腺肿瘤的发生发展,耐药性,尤其是侵袭转移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检测随访对于胰腺癌的诊断,预后预测,疗效随访具有着独树一帜的价值。
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虞先F教授提议,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多学科临床研究协作学组(CSPAC)发起,由来自全国27家单位在胰腺癌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知名的近30名专家教授组成专家组。专家组回顾审阅了来自Pubmed数据库的自2000年至2015年发表的CA125/MUC16相关论文,同时结合各自中心的研究进展,历经3个月的各自盲评及讨论最终形成CA125/MUC16在胰腺癌诊疗中临床价值的专家共识。该共识指出:
1、CA125/MUC16分子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特别是侵袭和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CA125的血清检测可以协同CA19-9更好地提高早诊率;
2、与CA19-9不同的是,CA125的异常增高预示肿瘤很可能能存在早期微小转移(术前通过CT难以发现),且CA125异常增高者,其肿瘤具有更强的侵袭性;
3、共识特别指出,在黄疸患者中,CA125相比于CA19-9更不易受到黄疸干扰,且在部分lewis基因型阴性(不分泌CA19-9)的胰腺癌患者中CA125能帮助胰腺癌的诊断,具有稳定准确的诊断价值;
4、此外,对于术后患者,CA125具有很好的预后预测及疗效随访价值,治疗随访期间发生的异常升高常能预示肿瘤的复发转移,通过联合其他指标及CT,PET/CT等能更为及时和准确的捕捉到病情的变化和疗效的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