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外科徐近医师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医师不能让患者做选择题,我们应该做好释疑工作。他认为,解释工作是将医患矛盾“扼杀在摇篮里”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徐近医师常说,患者患病之后没了方向,对疾病知识的了解也很少。即便有了网络,患者对于疾病诊治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这种信息之间的缺位,医师此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补位,容易导致医患不信任,埋下医患矛盾的“地雷”。数年来,贯穿整个诊疗过程的“医患谈话”是他行医多年的大特色。
在胰腺外科的示教室里,一块移动白板上贴着胰腺癌的生理解剖图。“你看,你父亲的实体肿瘤长在这里。”徐近医师指着解剖图对一位家属说,“我们会从这个地方入手,但是切除之后,还有一些弥漫的小病灶,需要经过术后放化疗解决。”针对患者提出为何术后还要化疗的疑问,徐近医师就是这么娓娓道来。一番释疑之后,患者连连点头表示理解。只要他不是手术日,患者和家属都会围着他“问这问那”,他都会一一耐心解释。患者陈老伯9岁的孙子俏皮地称其为“十万个为什么”。
如今,为了规避医患纠纷,有些医师和患者谈话更多的是罗列治疗方案鲜有替患者做出选择。而徐近医师却会站在患者的角度,就治疗方案提出自己的选择意见,以供患者参考。
他时常说:“患者不是专家,哪种治疗方案更适合他(她),只有我们医生最有发言权,我们应该就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和患者说清楚讲明白,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绝不能因为怕担责任而让患者做选择题!
一位前来复诊的张先生回忆起自己住院时的术前谈话记忆犹新。“先在肚子上打三个洞,用腹腔镜找到病灶,然后通过术中放疗,让射线直接照射肿瘤这样你的创伤小、恢复快,术中放疗的效果比外照射更佳。我觉得这个手术更适合你。这就是徐近医师术前谈话和我介绍的一番话,张先生表示:这番通俗易懂且生动的话语让我瞬间对自己的治疗有了了解;更重要的是他还将这种新技术和传统技术做了比较,替我做了选择;否则,我自己也不懂,很难抉择的。
病情变化瞬息万变,多看一眼我的心里才会踏实
每天徐近医师不是手术就是门诊,总感觉他有做不完的事情。当病患或者同仁劝他休息一下时他总是笑着说:“我们胰腺癌手术风险大,病情变化瞬息万变,对患者多长一副‘眼睛’,多看一眼,我的心理才会踏实,那我先去了……”
事实的确如此,在病区中,你总能发现徐近医师亲自给患者换药换引流管,甚至睡在病房里监护危重患者。平日里,他往往下了手术台还没顾得上吃上几口饭,便匆匆赶到病区看望自己的患者。“徐医生一天要到我老头子床边跑好几次呢”陪护李老伯的女儿深有感触地说:“每天看着他都是一路小跑地在病区里忙东忙西,我们很多病友都觉得他真像老黄牛。”从医十五年来,对于病区中的重点手术危重患者,徐近医师已经养成了每隔半小时查看一次的习惯。
在他的口袋里,一本记录着床位患者信息的本子从不离身,小到到排尿次数换药时间等细节问题他都一一记录。也正是这份认真和负责,很多患者刚出现并发症的苗头,他就能够及时处置,第一时间予以解决,从而减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他平易近人、以诚待人,犹如一阵春风拂面而来,更拉近了他与患者心与心的距离。患者,更愿意把他看作亲人;而他也更愿意和患者成为一生的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