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和不感到虚弱,而且还应该是精神、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提出“人人要健康,健康为人人”的号召,就是要求个体达到心身全面的健康。
三分之二的疾病发生和人的生活方式有关
综合性医院中三分之二的疾病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人的躯体、心理与社会处于和谐的一种状态,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智力正常 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如果某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心理健康的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其行为受意识和理智支配,思维与行为是协调统一的。如果某人的行为与思想观念相互矛盾,思维松散破碎,做事杂乱无章,行为怪诞离奇,就提示心理异常。
人际关系融洽 与人友好,助人为乐,善于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反映人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
适应能力良好 大千世界,纷繁多变,境遇复杂,挫折常见。如果一个人能够保持灵活弹性的思维,随机应变,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承受能力,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心理健康具体标准有哪些?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价。
3、生活工作目标切合实际。
4、与外界环境经常保持接触。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较好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7、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8、维持与人良好的人际关系.。
9、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条件下,一定程度上应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世界精神卫生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宣传、开设24小时心理热线服务、播放专题片等等,目的是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200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大力宣传精神卫生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00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判定精神活动是否异常
纵向比较:与其过去的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是否有明显改变。
横向比较:与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有显著性,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一定限度。
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所处的具体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避免主观片面。
如果发现周围某人有下列感觉或行为时,应建议此人及时去看精神科或心理医生:
反复入睡困难,眠浅易醒,早醒
表情愁眉苦脸,感觉生活度日如年
疏远家人亲友,行为变懒,孤僻
人际敏感,常常抱怨不平
看待问题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无缘无故地感到恐惧不安或猜疑,想法古怪
一个人安静独处时常听到他人的评论或责骂声
突然无节制的乱花钱
一段时间感觉良好,自觉精力充沛,无所不能,不久又精神萎靡不振
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滥用成瘾物质或酗酒
相关文章